聚焦区域产业发展 引导创新资源集聚

沈北新区“多链融合”服务团探索打造适合本地企业科技攻关体系

辽宁日报 2022年10月28日

核心提示

自去年以来,辽宁省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工程中心启动实施的“多链融合联动—助力辽宁千企创新行动”,取得显著成效。作为首批成立的服务团之一,沈北新区“多链融合”服务团由沈阳工程学院、沈北新区科技局联合组建,该服务团紧紧围绕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聚焦区域产业发展,以培育企业创新发展为目标,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深度融合,探索出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揭榜挂帅”科技攻关体系。

梯度支持开展定向技术攻关

沈北新区“多链融合”服务团充分发挥沈阳工程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试验田优势,通过“产学对接+科教融合+公益支持+市场机制”路径,不断熟化“双创”与区域产业融合升级的新型载体建设模式,推进区域科技攻关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形成“揭榜挂帅”科技攻关体系。该体系是省、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体系的有效补充和衔接,主要定位于沈北新区中小微企业提出的“卡脖子”技术需求,针对企业“非标生产工艺、研发经费投入少、要求研发周期短见效快、科研成果直接用于生产场景”等特点,校企共同组建科研团队,在榜单类别中增加区政府智库类需求,采取梯度支持体系开展定向技术攻关。

第一梯度:沈阳工程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筹措资金百余万元,设立“大学科技园种子基金”,面向能源电力行业和沈北新区企业征集技术、工艺或工程等方面需求,以项目指南的方式面向驻区高校、院所发布,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结对子”开展科技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垫付首轮资金。

第二梯度:沈北新区科技局按照首轮资金的10%给予二轮资金支持,并对需求企业科研诚信做背书。

第三梯度:科研项目达到预期指标,科技园撮合技术需求企业、风险投资机构、科技金融机构等,联合投早投小,分摊投资风险,给予项目研发第三轮资金支持。

第四梯度:项目研发进展到市场认可的阶段,依据法律法规,科技成果向需求企业转移转化,给予项目研发团队第四轮资金支持。在此阶段,沈阳工程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收回前期投入资金。对于培育相对成熟的科技攻关项目,推荐申报省、市“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

沈北新区“多链融合”服务团通过四个梯度科技创新服务,使校企形成良性互动、模式成熟、创新体系完善、可操作性强,是校地在追求各自发展空间中探索出的体制机制新路径。

“揭榜挂帅”精准对接促成果

“揭榜挂帅”科技攻关体系赋予了科研机构及人员更大的自主权,让企业敢于加大创新投入力度,使科研资金得到循环利用,促进项目、人才、资金、平台实现一体化配置,构建了沈北新区科技创新自循环体系。截至目前,服务团调研企业61家,梳理企业需求百余项,其中“超薄不锈钢滤材应用在含油污水处理过程中关键技术”“机器人坐标计算服务”等10余项技术需求,分别被沈阳工程学院和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揭榜攻关,投入科研经费700余万元,已有效解决企业技术、工艺及政策等各类需求30余项;帮助辽宁省鑫源绿色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并获批新型研发机构“沈阳市能源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指导其申报沈阳市关键技术攻关计划项目,企业获得资金支持100余万元。帮助驻区1家企业获得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低息授信3000余万元,辅导企业参加市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4次,获得省二等奖两项,并入选“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国家总决赛,累计获得奖励资金30余万元。

培养能源电力行业技术人才

沈北新区“多链融合”服务团聚焦沈北能源电力行业企业,积极将该行业创新体系融入沈北科教融合园建设发展规划,在传统能源提质增效和减污降碳、新能源开发利用、微电网和智能电网运营、电网全数字仿真等领域取得多项技术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电网及五大发电集团提供160余项工程技术方案,输送了数万名能源电力领域工程技术人才。

扩大服务范围助企发展

今年6月,沈阳工程学院与辽阳市科技局联合,成功组建辽阳市“多链融合”服务团,复制沈北新区“多链融合”服务团工作模式和成功经验,继续扩大服务覆盖面。下一步,沈阳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与沈北新区科技局、辽阳市科技局合作,围绕“多链融合联动—助力辽宁千企创新行动”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区域利益联结机制,丰富“揭榜挂帅”科技攻关体系的理论成果,放大示范效应,为驻地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在提升区域智力资源有效供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李 燕 韩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