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民生短板 共享振兴成果

——关于辽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报告
辽宁日报 2022年10月10日

本报记者 徐铁英 王敏娜 葛红霞

题记

“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关心生活困难群众,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更加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共享东北振兴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对辽宁的民生牵挂于心。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再次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重要指示:“要聚焦为民、便民、安民,尽可能改善人居环境,改造水、电、气等生活设施,更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确保安全。”“祝愿大家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发展中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近年来,辽宁始终牢记嘱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秋日,走进沈阳市苏家屯区葵花社区,新气象扑面而来——楼体粉刷一新,道路重新铺设,鲜花在风中摇曳。改造后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了居民的“打卡地”,“善邻书房”弥漫着书香与茶香,“幸福学堂”飘出孩子的歌声与笑声……

社区提升“颜值”,群众“乐享”生活。在辽宁,如此幸福的场景个个相似。

民生,是振兴蓝图中最浓墨重彩的画卷。画卷的底稿是一张用心用情用力密织的保障网,点多面广、宏大细密。

“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把振兴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着力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过上高品质生活,让广大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省委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

致广大而尽精微,辽宁在坚持“不变”与“变”中寻求最优解。

“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目标。“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不变的圆心,政策措施由此发源,人、财、物向此集聚。

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发展成果,辽宁把更多真金白银用在关键处,倾心倾情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连续多年在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比超过75%。

“变”的是积极而为的行动。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新期待,始终站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起点。

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中,民生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持续加强社会保障,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教育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持续改善,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实施,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一件件民生实事得到落实。

十年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44.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多年上涨,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18761元提高到去年的35112元,年均增长7.2%。

今日之美,譬犹阳春。高质量发展,正在辽宁人的生活中镌刻下温暖印记。

解“一老一幼”之烦忧

吃过早饭,盘锦市兴隆台区振兴街道居民杨玉琴步行十多分钟,来到社区康养中心看望老伴儿,“条件不错,服务也专业,关键是离家近,我天天能陪着老伴儿”。

已近耄耋之年的杨玉琴无力照顾老伴儿,今年嵌入社区里的养老机构解了她的心忧——在这里,助医、助浴、助餐、短期照护、长期照料等养老服务项目一应俱全。

2020年,辽宁在全国率先开展县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两年来,省财政投入6750万元,支持建设120个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今年开展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省财政投入4500万元支持各地建设30个示范型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一老一幼”,牵动亿万家庭,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深入沈阳市牡丹社区,对人们普遍关切的“一老一幼”问题殷殷嘱托。

养老不仅是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也是全面小康不可缺失的一环。近年来,辽宁强化顶层制度设计,出台多项补贴政策,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鼓励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目前,全省有养老机构2165家、机构养老床位20.64万张,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63.9%。

养老是基本保障,老年人的就医体验同样需要被关注。

交上社保卡和押金,就能办理住院和结算,退休后久居北京的营口大石桥市退休职工金秀芝感觉特别省心,“辽宁医保在省外医院也能直接结算,真是太方便啦!”(下转第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