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闫玉琪: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辽宁日报 2022年09月26日

闫玉琪(左)带着自己的梦想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针一线,毫厘之间见匠心。

本报记者  张晓丽

工作台上堆满了布料、绣线、竹篾等各色原材料,精巧的配饰散落一角,静谧的空间中只有针线穿过布料的声音,它以独特的节奏安抚着情绪,带我们走进了慢时光。说慢也不慢,执针线的那双手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顶清代皇帝夏吉服冠的雏形展现在记者面前。

竹篾为胎,内外皆整布绷制,再饰上红缨、顶珠……完成这样的一顶官帽需要花费手艺人闫玉琪一整天的时间。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拾贝,通过古老的满族袍服制作工艺,将文物完美复刻,带领我们穿越时光的长廊,回望经年的风景。

第一件作品邂逅“复刻”

闫玉琪天生一双拿针线的巧手。

1998年,闫玉琪出生于桓仁满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村,满族服饰的制作是他成长经历中难以磨灭的重要印记:姥姥是第四代县级满族服饰非遗传承人,她那双常年务农的双手总能变着花样为全家制作出合身的满族传统服饰。闫玉琪虽是个男孩儿,却对“针线活”情有独钟,小时候,他常常依偎在姥姥身旁,渐渐学会了穿针、引线、缝制、剪裁……

走上“复刻文物”这条路,仿佛是命运的安排。时光荏苒,高二的闫玉琪筹备着一件“大事”。原来,学校要举办文体演出,闫玉琪所在的班级决定排练一个历史题材的话剧。大家分工协作,闫玉琪负责为一个“明代皇帝”的角色制作戏服。

也许是家学渊源,也许是单纯热爱,闫玉琪暗下决心:“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那时人们对古代服饰的兴趣远不及现在,网络上关于明代服饰的文章少之又少。几经搜索,闫玉琪终于在一篇论文中找到了关于明定陵出土的皇帝服饰的描写,这是一件“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纹衮服”,配一顶“乌纱翼善冠”,是皇帝在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用的服冠。闫玉琪决定,就以这套礼服为蓝本制作戏服。他对着论文和照片仔细研究,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全力“复刻”,几天后,一件复制品在闫玉琪的手上诞生了。

“这是我制作的第一件古代服饰,除了样式正确,真是槽点满满。”如今回想起那套衣服,闫玉琪笑着盘点它的种种不足,衣料的质地、花纹完全不对,龙纹也是从网上买来的补子直接粘贴而成的……尽管如此,这套服饰一经亮相,就惊艳了老师和同学。

话剧落幕,闫玉琪看着这件处女作,萌生了一个想法,他穿着这套衣服拍了张照片,把它放在了“闲鱼”平台上,希望能物尽其用。很快就有人打听价格,衣服以2000元的价格售出,闫玉琪赚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

年轻的非遗梦飞入“云端”

一个小小的网帖,竟成为闫玉琪梦想的开端。

“闲鱼”上,网友们纷纷留言,有人咨询,有人鼓励,更有人看中了闫玉琪的手艺,想要定制服饰。“刚开始的皇帝暖帽,我做了三四天才做出来。”这是闫玉琪接到的第一个订单,他由此获得800元的收益。

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闫玉琪在闲鱼、百度贴吧、微博、淘宝乃至抖音这些信息传播最快的平台上发帖,将自己的作品发布于“云端”,吸引了来自天南地北的顾客。

为了完成订单,高中生闫玉琪只能不断压缩休息时间进行赶工。高中毕业后,他下定决心要走“复刻文物”这条路。在意大利留学一年后,闫玉琪回到了家乡,真正开始了他的征途。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为了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者,闫玉琪在县里的文化馆开办了满族服饰非遗培训班,许多人由此获得一技之长,帮助闫玉琪消化纷至沓来的订单。2021年,闫玉琪在闲鱼上搜索同城,发现新宾有一家满绣工坊精品频出,他联系上了满绣工坊负责人池源,两人越聊越投机。在池源的建议下,闫玉琪在新宾的赫图阿拉新村开设工作室,同时也将工作的重心移到了新宾。

“这里的满族文化氛围更浓。”闫玉琪说,他的加入原本抱着抱团取暖的心态,近几年受疫情影响,曾经游客不断的赫图阿拉新村冷清了不少,但这里的非遗产业却乘着“高端定制”的东风异军突起,成为新村里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来到新宾的这一年间,大家理念相合、互帮互助,如今已形成共同成长的格局。

虽然新宾、桓仁、沈阳三地跑是闫玉琪在线下的工作状态,但不论身处何地,“云端”才是他的主战场。他的订单来自网络,原材料也来自网络,他通过网络寻找合适的机绣厂家,也通过网络定制精致的金属配件。在订单不充足的时候,他还会为古装爱好者进行摄影,同样离不开来自“云端”的约定。

每个细节都写满“热爱”

只有打开手机,置身于“云端”,才能真正融入闫玉琪的世界,读懂他的热爱。

作为网络原住民,闫玉琪的作息时间日夜颠倒,午夜时分是他每天的社交高峰时段。在网络上寻找闫玉琪工作的蛛丝马迹,我们看到了好评如潮:“清代服饰的天花板”“遵循制式,做工精良”“搜遍全网,终于买到故宫同款”……买家总是第一时间发表留言,而闫玉琪尤其看重“是否精准复刻”之类的评价。

一针一线,毫厘之间见匠心。闫玉琪不同于其他传统服饰制作人,他不追求潮流与创新,却更像一个历史的研究者,他一头扎进对中国传统服饰的研究当中,不断汲取养分。他忠于文物,力求1∶1的复刻,不论是样式还是工艺,他都追求至臻之境,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工作台上,闫玉琪随手拿起一个满族荷包,记者被精良的绣工所吸引,闫玉琪却将话头转向了不起眼的绦子。“这个绦子不同于机器制作出来的那种产品,是手工编织而成的。”在一次展览上,闫玉琪发现文物荷包上的织带与众不同,而制作织带的手艺早已失传。为了复原这门手艺,闫玉琪遍访国内编织手艺人,阅读大量资料,终于在西欧卡织的工艺中找到了与清代织带相似的工艺,经过仔细的研究、改进,闫玉琪终于掌握了这一技艺,再现经典。

努力总能收获回报。2020年,一个特殊的订单找上门来,顾客要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定制一件清代四品武官行服,声称“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家服饰符合规制的工作室”,闫玉琪欣然接单。2021年2月,“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开展,闫玉琪的这件作品正式亮相,好评不断。他深受鼓舞,信心大增,也更加坚定了要在“复刻文物”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闫玉琪的梦想很宏大,也很具体——他要将清制服饰研究透彻,制作出一整套清制服饰,包括在朝会、祭祀、筵席等不同场合各类群体穿着的服饰,他要区分季节、品阶等方方面面的制式,争取还原历史。而这个宏大梦想的终点是建立一个清制服饰博物馆,将清制服饰、满族服饰陈列其中,引来更多人对满族文化进行欣赏和品鉴。

梦想虽炽热,却也遥远。它不仅仅需要物质基础,更需要文化支撑。谈及目前最满意的一件作品,闫玉琪摇摇头:“目前的作品多数接受定制,常常受顾客想法的影响,并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如何在庸常的生活中修炼自己、提升自我,用一颗抱朴守拙之心,坚守脚踏实地的步伐,最终实现远大的梦想,闫玉琪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作为“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闫玉琪在文物复刻的道路上已然走过了5个年头。虽然订单常常要排到一年之后,但他时刻不忘充实自己,他深知学无止境,因为理想没有尽头。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在通往梦想的路上,闫玉琪弦歌不辍,他用一千次的振翅,用力飞越从热爱到梦想的距离。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创业日记

决定创业的那天

2018年6月9日

高考终于结束了。我知道我的成绩,也很清楚我的兴趣。因为制作衣服的事,爸爸妈妈已经和我谈了很多次,我理解他们望子成龙,却从不认同他们的观点,他们总希望我能读完大学,找个稳定的工作。一年多来,除了上课学习,我已经接了不少订单,我想,依靠这门手艺,我一定能闯出个名堂来。今天,全家人又一起商量我的未来,爸爸妈妈终于不再反对,他们希望我能读一个服装类院校,剩下的路,就靠自己“闯一闯”了!

最喜悦的一天

2020年8月20日

今天真是畅快的一天,在首都北京,谈下一笔十多万的单子。

这位顾客想要定制机绣的皇帝吉服和皇后吉服各5套,因为制作量大,花样繁复,他想要面谈。见面后,我发现这位大哥对清制服饰挺有研究,我俩畅谈言欢。今天既交了朋友,又签下一笔订单,真是收获颇多。

最难忘的一天

2021年2月12日 春节

临近过年,好多顾客定制衣服,这段时间积攒了太多的订单,我简单算了算时间,发现只有春节不打烊才能按时完成。连续赶了半个多月的工,眼睛有点酸疼,手机里亲戚朋友的拜年短信不断,我都没时间看。长这么大,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爸爸妈妈应该很想我吧!

最期待的一天

我最期待的一天就是梦想成真的那天。

希望那是天气晴朗的一天,我所期待的小小博物馆正式开馆,向世人展示清制服饰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