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源影

辽宁日报 2022年09月21日

张龙兴

想写一篇有关凌源皮影的文章已久。

记事时起,家门口石头剧台上就搭影台唱影,一连唱上三五天、十余天。那是20世纪70年代,人们看唱影的场面是热闹非凡的,特别是童稚的我围绕着后台,专注地盯着影匠们奇妙的双手演绎,看得眼花缭乱,那情景深深地烙印在童年记忆里。后因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与皮影戏续了缘。虽说如今皮影戏不像过去那样频繁地演出了,但延续300多年的凌源皮影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却从没有停止,影匠们依然演绎着春秋风云。从2006年凌源皮影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凌源皮影多次在国内外展演,受到越来越广地域的人们的喜爱,它似大凌河源头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正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五尺白窗舞人生,锣鼓丝弦伴光影。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操纵百万兵。20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农村春天挂锄以后,到秋收前,农活相对较少,正是唱影时节。户户吃完晚饭后,男女老幼汇聚到剧台前,小孩子抢占台前好位置,大人们三五成群地谈论着影剧发展情景。天欲黑时,影台传出一阵阵急急促促的锣鼓声,这叫“打通”,通发四声,意思是过会儿,影开始唱了,提醒人们做好准备观看。一般十分钟左右三遍“打通”后,唱影开始。看影的不仅有本村观众,还有十里八村的观众,好客的村民提前将远道的亲戚接来住些日子看影。早些年间,影台使用的灯具为麻油灯、煤油灯等,后来农村通电,唱影改用白炽电灯泡,近年来,影幕上出现了字幕,让观众更能了解剧情。

影的人物分为“生”“旦”“髯”“大”“丑”等角色,表演分工明确。生,都是英俊潇洒、风华正茂的男性形象,其又分为文生和武生。我最愿意看的是武生戏,如《五峰会》等,正面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动人,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影人刚劲挺拔,唱影的开口便是“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多具豪情万丈之势,无论是绿林好汉,还是将帅豪杰,路见不平一声吼,拔刀抡锤的画面印象极深。

最爱挤在后台观看影匠操纵影人的表演架势,师傅们将影人摆弄得出神入化。影匠靠三根操纵杆——一根脖条和两根手条操纵,脖条是安装在脖子部位的操纵杆,是影人的主操纵杆,用来舞动影人全身,如前进、后退、转身、弯腰、卧倒、下跪、翻身、跳、颤、爬等。两根手条是安装在影人双手上的操纵杆,用来操纵影人的两只手臂。影匠用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一根手条,中指、无名指、小指夹住另一根手条,俗称小把线。也有的把两根手条全部拢在手内,用大拇指和食指各绊住一根来回摆动,俗称大把抓。操纵时,有的两种手法交替使用。老百姓常说,纵杆一舞三军动,金戈铁马抖威风。英男武女齐出战,忠奸正反辨得清。

皮影戏始于春秋,兴于汉,盛于宋,元时传至西亚、欧洲。据考,中国皮影已有2400余年历史。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门生子夏到魏国西河讲学,为吸引更多听众,曾于夜晚利用“影乐”形式宣讲,使“设教、乐琴、影乐”融为一体而成“影乐教”形式,这是中国皮影最早雏形。

凌源皮影始于金代,发萌于明代,发展于清代,兴盛于近代,步入21世纪初,蜚声海内外。江玉祥在《中国影戏》一书中说,宋金时中原影戏就传入了东北地区……发达的影戏不断流播关外。魏力群在《中国唐山皮影艺术》中也曾断言:北方皮影戏始于金代,伴随清移民关外热潮,皮影在凌源成为民间娱乐主角。从查阅乡规民约中也可窥见一斑,清末凌源南部青龙河沿岸乡村《禁止赌博告白》曰: “犯赌一概不容,故此合庄公议,罚约开列严明,摆局罚影一台,猪肉烧酒同呈……”皮影戏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民众伦理教化的重要途径,深受老百姓欢迎。

凌源皮影因影人、道具皆以驴皮雕制,又称“驴皮影”,侍弄好的驴皮雕镂、着色之后上桐油或清漆亮油,生、旦为镂空脸,堪称中国民间造型艺术一绝。

凌源皮影剧本称“影卷”,以手抄本为主。其创作表演内容反映百姓呼声,演绎的是历史演义、英雄传奇、斩妖除魔、锄奸扶正,传递正能量。青布台子,麻油的灯,生肖一挂,又有型。锣鸣鼓响风云动,四线拉起有杀声。南朝北国满情唱,唱遍唐宋元明清。凌源皮影戏经典传统剧目有《穆桂英大破洪州》《龙凤剑》《二度梅》《炎天雪》《聚虎山》《双名传》《薛海征西》等。《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皮影戏非常盛行。

新中国成立后,县里成立了由8人组成的凌源皮影社,分为两个影班。当时,全县半农半艺的业余皮影班多达120个,参与皮影演出人员几百人,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几个会唱影的。

20世纪80年代,皮影与电影、戏剧、秧歌等一同活跃在城乡。1992年后,凌源皮影带着大凌河源头散发出的泥土芳香,弥漫全国,香飘国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凌源匠人重新改编上演《烈火金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新皮影剧《烽火映山红》上演,展现了新时代凌源地域皮影文化之深厚。

凌源皮影艺术之美,美不尽言,雕刻宏大或精巧,演技壮美或幽微,无不在熏染沁润人的心扉。凌源影人或静或动,容颜总是多情的、华美的、瑰丽的。

余晖落下,大凌河岸边,或高跷,或花灯,或太极,或大秧歌……各种健身娱乐活动,柔和光照下的身姿倩影荡漾在凌河源之水,伴随锣鼓声、唢呐声、京剧声、影调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不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舞的“凌河源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