抻长产业链条 提升“原”的价值

辽宁日报 2022年08月29日

(上接第一版)

补链、延链、强链,是辽宁“原字号”的突破口。用好资源财富,走出从“一桶油”到“一匹布”、从“一块矿石”到“智能装备”的黄金大道,是辽宁材料产业腾飞的必然路径。在此过程中,既要让大企业自身发力,也要注重大中小企业携手合作,更要发挥园区协调作用,让“产业园”变为“产业链”。

强强联合,引领转型。沿沈海高速公路行至辽阳市宏伟区,这里的两家企业由“管道”紧密相连。管道一端是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的环氧乙烷产品库,另一端则是辽阳奥克的原料库。从炼油到环氧乙烷再到减水剂,一条从石油到化工原料再到产品的产业链已然形成。

培育产业链条,各市共同发力。截至2021年,辽宁已确定24条省级、142条市级工业重点产业链,形成重点企业及产品、重点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组织了钢铁与装备、企业与研究院所20多次省内供需对接。

大手拉小手,“链上”齐步走。十年前,大连长兴岛还只是一个景色美丽的小渔村,如今已成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随着恒力石化等龙头企业入驻,这里集聚了数十家化工企业,形成众星拱月式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大企业一直以来都是辽宁“原字号”的优质资源和龙头,鞍钢等龙头企业已连续多年开展省内对接活动,目前供应企业的本地配套率超过50%。

加强“链”式招商,让“上下楼”成为“上下游”。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化产业园内,不少企业之间“管管相连”。“我们围绕精细化工链条进行全球招商,有的企业之间本来就有合作关系,有的企业则是来到园区后开拓了新的合作机遇。”大连长兴岛产业园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初阳表示。去年,沈阳市实施“链长+链主”制推动产业链建设,盘锦市也出台了产业链精准招商工作举措。

技术“上新”,深挖价值链。7月23日,位于辽阳县的镁鑫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一批批优质玻镁板正在全自动生产线上“鱼贯而出”。目前,企业已成为一家集矿石开采,基本料制备,高端建材研发、生产、销售及施工为一体的菱镁领域全产业链企业。不断延展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镁鑫只是众多企业的一个代表。通过补链、延链、强链,2021年,全省菱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20%,镁建材产量同比增长31%。

“链链相扣”,集结成“网”,辽宁“原”生态正在形成。

探索愈“精”愈“深”的升级路径

进入雨季,太子河水流湍急,日夜奔腾。位于河畔的辽阳石化65号车间内的PETG流水线,同样不舍昼夜、24小时运行加紧生产。

PETG是一种高端食品级包装原料,它耐高温、抗冲击度强、易降解、环保无毒,价格是普通聚酯的2倍至3倍,但因技术瓶颈,很长一段时间无法实现国产。辽化人经过15年努力,终将“冷板凳”坐热,突破了国产化这一关。如今辽阳石化成为PETG国内唯一生产商,其产品已占据华东、华南市场的半壁江山。

从坐守“原头”到立足“化尾”,公司党委书记李贵合说:“向产业链下游探索,让精细化工比重扩大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此话切中要害。不仅石化,加强精深加工程度也是冶金、菱镁等辽宁“原字号”产业形成高附加值、新增长点的关键一招。

敢于“从无到有”,实现“开道超车”。辽宁凭借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新材料,开辟新赛道。

2021年,辽宁PBT工程塑料、异戊橡胶等化工新材料实现产业化,高性能纤维、电子化学品、硼材料等关键战略材料在全国领先。

宁打一口井,不挖九个坑。辽宁企业执着研发、坐薪悬胆,用专注开拓市场育新机。

一米长半米宽的金属管,一个人能搬动吗?在沈阳中钛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钛合金精加工中心,这样的“钛零件”笔者可以一只手轻松拿起。企业负责人笑着说:“看着像不锈钢,但重量不到它的一半,耐用度却强出一半。”为了这“两个一半”,中钛人潜心研究了十几年。有了这“两个一半”,仅在汽车领域就会迎来百亿元级的市场。

“材料研发的一小步,往往会带来产业跃升的一大步,甚至带来产品革命。企业要有守护‘一米’赛道的专注、勇掘‘万米’深井的执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辽宁高度重视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成为“万米坚守者”。

2021年,辽宁评出省级专精特新产品(技术)386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2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35家,其中多与“原字号”有关。沈阳、大连、鞍山、本溪等市均建立企业培育库,开展梯队培育。

紧盯前沿,营造产业“小气候”。新材料重在“新”字,多是细分市场且处于开拓期,产业集聚度不高。要将一个个“金饭碗”变为众多“聚宝盆”,辽宁注重搭建平台、握指成拳。

去年9月,在辽宁大厦8楼会议室内,辽宁先进氮化硅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辽宁氮化硅产业潜力巨大,在全国较有影响力,但企业规模都不大,成立协同创新中心就是为了补齐这一短板。”辽宁省新材料工程中心主任侯慧明说。同期,辽宁还成立了新材料企业创新联盟等组织,吸引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加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资金、市场等难题,并绘制辽宁省新材料产业地图,极具针对性地助力新材料产业差异化、互补化发展。

大树参天、灌木葱茏,辽宁的“原”森林将更加繁盛。

前路宽阔,并非坦途。如何将“原字号”的资源盘活、产业带活、能量激活,考验着辽宁人的眼力与脑力、定力与耐力,也关系着未来的竞争力、发展力。历经转型阵痛的辽宁人无惧艰难险阻,实干、苦干加巧干,任何瓶颈都将被冲破。

看,辽河奔腾,拥湾向海,万里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