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宁
7月28日,新版《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新字符集不仅收录了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部汉字,增加录入了1.7万余个生僻汉字,基本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的用字,能够满足各类使用需求。
新国标将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这意味着以往科研、古汉语文献等领域,研究者遭遇生僻字,输入法打不出来,被迫写错别字;或者名字里有生僻字的人,每逢报考、招聘就会遭遇尴尬麻烦的烦恼终于要消失了。
之前因为生僻字输入难,考虑到将来入学、就业、出国都可能在报名认证和证件制作环节上遇到困难,户籍部门一度呼吁新手爸妈们给孩子起有生僻字的名字三思而后行。这次新字符集使用在即,起名可以更任性;而文献、考古、科研等行业的从业者,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据统计,3500个常用字就覆盖了现代出版物用字的99.48%。生僻字,日常用得少,但不该在信息时代被扫地出门,它们也有独特的意义,一度担负着不可取代的释义传情的功能,也是汉字星空中独特的一颗。
汉字的发展,就是伴随社会前进不断丰富和演变的过程。从古至今,社会生活越丰富发达,人们表达和描述也越复杂,文字也会相应地丰富起来。许慎的《说文解字》只有9353字,到宋代司马光修《类篇》多至31319 字,到清代《康熙字典》就有47035字了。1971年张其昀主编的《中文大辞典》,有49888字。1990年徐仲舒主编的《汉语大字典》,收字数为54678个。科学技术发展,新技术新事物的出现,必然会有相应的文字产生——吡咯、嘧啶、呋喃这些看起来眼生的字,都是化学发展产生的新的化合物,它们在化学制药医疗中为人熟知,常用常写,但对于非专业人士,就是妥妥的冷僻字。
伴随时代发展和文化教育普及,冷僻字会变热字,常用字也会变成生僻字。《三国演义》里董卓身边有两员大将——郭汜、李傕。其中“汜”和“傕”今天看都算冷僻字。但当初“汜水关”是东汉都城洛阳东边门户和重要的关隘,天下闻名,就是耳熟能详的“虎牢关”,郭汜的名字当初是通俗的,相当于叫“郭京”,是个常用字;而“傕”,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观,宫阙,也是人人都羡慕敬畏的一种标志,当初也是人人都知道的一种事物。时间流逝,洛阳早已不是首都,汜水关不复存在;汉室宫阙也都成了断垣残壁,这两个字也就被人们遗忘,成了生僻字。而有些字,本来是生僻字,可是最近用的人多了,又开始变成了常用字。“赟”因为生僻,常被人误读作“斌”,但是这几年由于字形中有“文武双全”又有“财富”,符合中国文化起名图吉利的传统,又被父母们开始使用。“甄嬛”中的“嬛”也是生僻字,一部热播电视剧,彻底普及了这个字。
方言中的生僻字,也会有民间常用,是非常有生命力的汉字、字库难寻的情况,如今也可以解决了。长沙街头常见的小吃店“四娭毑”,本地人都挂在嘴边,招牌上常见,可字却是实打实的生僻字;北方人形容人无精打采会说人 “发苶”,这个“苶”,单独写出来是生僻字,可是现实中,谁又不会“发苶”过呢?
从竹简刻字,到笔墨纸砚;从雕版印刷,到激光照排;无论我们用什么载体去记录书写,汉字“音形义”的魅力和功能从未改变。汉字就像中国浩瀚文化海洋边的无数沙砾,它们随着时间变化,潮涨潮落,有时远去沉入海底,有时又被时代浪花带回岸边,沙滩的沙砾总是在变化流动,却永不会消失,是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