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暑云散 袅袅凉风起

辽宁日报 2022年08月23日

《处暑》 邢占一 篆刻

《菊花秋艳图》 黄宾虹 国画

《处暑》 宋莹川 草书

《秋塘露冷图》 陈之佛 国画

《江山秋色图》(局部) 赵伯驹(宋) 青绿山水

《秋趣图》 娄师白 国画

本报记者  凌  鹤

提 要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从今天开始,人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太阳在南移,阳光辐射减弱。处暑,标志着炎热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这一时节,天高云淡,气候宜人,怎一个“清”字了得。在艺术创作上,反映这一节气的作品大多以清雅舒爽为意境。

处暑分“三候” 在秋凉中迎丰收

中国气象局专家刘芸芸介绍,处暑时节,通常是白天热,早晚凉,昼夜温差加大,冷暖气流相遇使秋雨降临。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说。

我国古人将处暑节气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鹰乃祭鸟”是说鹰在这个时候已经感觉到秋的肃杀,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并且鹰会将捕获的鸟如祭祀般陈列,而后再食用。“天地始肃”是说秋意渐浓,植物开始凋零。“禾乃登”中的“登”字意为成熟,是说农作物马上就要成熟了,即将迎来一年中的丰收。

民俗专家萧放提醒,节气是天时,标志着自然时序的流转;节气是农时,指导着农事活动;同时,节气也是养生的节点。处暑来临要注意预防“秋燥”“秋乏”,要及时调整平衡心绪,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多食银耳、百合等滋阴清热、生津健脾的食物,适量补充动物蛋白。

民俗与祭海和迎秋有关

举办开渔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捕鱼。开渔节上,百舸竞发十分壮观。

煎药茶活动。自唐代以来,每逢处暑,家家户户有煎药茶的习惯。药茶以“苦”入味,有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好处。秋要养肺,处暑煎药茶中有一经典“养肺茶”:将防风、黄芪、白术适量,加入少量麦冬、百合,养阴润肺效果好。

踏秋赏美景。处暑时节,天气凉爽,人们来到山中,感受凉风拂面、天高云淡,尽赏初秋美景,调适身心。

书画中的处暑清雅舒爽

《江山秋色图》为宋代画家赵伯驹所作。绢本,青绿设色,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北宋的山水画讲究山势的脉理,蕴含着华夏民族独特的哲理和美学。《江山秋色图》可谓典范,画中崇山峻岭,围绕着一条主线展开,每一座山峰自有其曲折盘桓的脉络,虽错综复杂却不乱。山石、树木、流水、人物、屋舍之间的组合,亦有其内在脉络。此绘画美学对于当今仍是很好的借鉴。

著名画家齐白石擅长画昆虫,其笔下的秋蝉出神入化,甚至可透过蝉翼看到腹背部(见左下图)。这源于画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对所见进行高度艺术提炼,精准、精妙。

著名画家黄宾虹以山水画名世,其花鸟创作亦别有洞天。其“以点染写花卉,含刚健于婀娜”的花鸟画探索颇有成就。黄宾虹认为,花卉之中的点染法古已有之,只是后人渐失此法。他将双钩与点染进行创造性结合,取元人超逸、明人秀劲,继而变其法,自成一格。他创作的《菊花秋艳图》中,菊花清新淡雅,四季海棠娇艳,在大片墨色叶子的映衬下格外清丽。花鸟画大师潘天寿评价黄宾虹的花鸟画:“风致妍雅,有水流花放之妙。”

著名画家陈之佛的工笔画《秋塘露冷图》着意于古人意境的表达。画作染色均匀工细,滋润浑厚。秋荷贵在静与净,静则雅,净则美,白鹭亦显静美。画面典雅空灵、淡而弥永;重彩华而不浮、重而不滞,“极乎神而尽乎微”。

著名画家娄师白的《秋趣图》,工写兼备又富有墨趣。他笔下的丝瓜,形状饱满鲜嫩,黄花娇艳欲滴,一片生机盎然。画中还配有两只小鸭,鸭子用团墨塑造,毛茸茸的躯体以浓淡相间的笔墨渲染,并且采用了飞白的传统笔墨方式。画面动静有致,让人感受到朴实而美好的生命精神。

篆刻《处暑》,由著名篆刻家邢占一创作。全印取汉印精髓自出新意,观之自然流畅、气韵生动。在章法设计上,“处暑”二字上下相连,错落有致。“处”字灵动活脱,“暑”字古拙稳重。“处”字放大处理增加气势,构成视觉焦点,让暑气的收敛之意凸显。印面一大一小、一开一合、一动一静,有机相融,在金石味中体现节气的流转与生命的动感。

书法《处暑》,由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大展的书法家宋莹川创作。其草书如行云流水,清新、雅致,充满生机和灵性,在线条的律动、气息的贯通中,将诗人对节气的情感表达出来,在提、按、使、转间洞悉顺应天时的美好,让心灵起舞,舒展放怀。

微论

四序最喜清秋时

凌  鹤

处暑来临,清爽、清凉的天气取代了酷暑。秋天的美最是“清”字能诠释。

“清”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清正、清新、清静能使一个人的心灵更追求脱俗幽远的意境,而秋的节气恰恰契合这样的情怀。尤其初秋至中秋时节,萧瑟凋敝之气尚未出现,眼前呈现的是明净爽朗、轻快清丽的格调,这时,天地之间风烟俱净。那些因三伏而蒸腾的热气,由此而产生的焦躁、混沌、慵懒,皆因明净、静谧的清秋而消散。处暑前后,天蓝得令人沉醉,风爽利宜人,云在诗意地舞蹈,正所谓“秋风起兮白云飞”。

古人认为,气是宇宙本原,天人同出于气。气分阴阳、清浊。处暑期间,天格外清朗、高远,万里碧空澄澈无际,清气弥漫,可以让人的心胸顿觉开阔、诗情涌动。流传千古的诗句“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些生动的描绘,灵感均来自清秋。

《吕氏春秋》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意思是告诫人们,秋天是要收敛的季节,不可以骄盈。这种天地由阳入阴的本质转变,以及万物新的生命状态,是大自然的轨迹。骄阳收敛了暑气,草木收敛了张扬,自然复归清新,一股淡淡的清香从泥土中发散开来,秋风吹过田野、山峦,大地染上了丰收的色彩。春华秋实,更替流转,秋天的收获是那样的水到渠成。

秋天之“清”是天地大美的表现。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注:“天虽不言,其欲赡足之意可见也。”是说上天虽然无言,但博爱万物的意图明显。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意思是说四时运行具有鲜明的规律而无法加以评议,万物变化具有既定的规律而无须加以谈论,意指天地的“大美”需要感悟、顺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道,就是顺应自然的状态。这是整个宇宙运行的根本法则,人遵循这个法则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顺应自然规律来改造世界,取得所要的成果;另一种是顺应天时生活。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有节律节奏的周期循环。人的生命跟整个宇宙的生命在本质上是一体、一致的,所以人要能够顺应、跟随这个规律不断调整变化。人不能忽视这个节律,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脱离了整体的生命节奏、节次、规律,在生活中、健康上就会出现不好的状态。

二十四节气蕴藏的智慧潜移默化地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神清气爽的秋日里,梳理心绪,调整情志,与节气同频共振,感受生命又一个丰美的季节。

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说,从此时开始,天气转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