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痛快快办事 公公正正服务

辽宁日报 2022年08月17日

(上接第一版)

建设12345热线平台,打造全省政务服务“总客服”,让企业和群众“只拨一个号,解决万般难”。沈阳市开展“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试点,大连市积极打造高频事项“掌上办”和同类事项“区域通办”等“快办”品牌,铁岭市开展政务服务驿站试点,葫芦岛市全力创建“零证明”城市……以数据赋能,为场景赋智,辽宁各地正持续加快推进政务服务全领域、全链条数字化转型。

更准

问政于民方知得失,问需于民方知冷暖。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勤‘撮合’、解难题,强化工作现场感,着力助企纾困,让服务市场主体氛围更浓。”在多个不同场合,辽宁省委主要领导反复强调,要深入一线,服务企业。

“受疫情影响,企业技术型人才招工困难,招到有工作经验的员工更是难上加难。”锦州铁工养路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反映的问题,在其他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深入企业“问诊”,才能精准对症“开方”。

为更好帮助企业解决困难,6月份以来,省市场监管系统党员干部集中开展走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活动,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为企业送去“及时雨”。

帮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4条、助力服务业恢复发展35条、帮助中小微企业减负22条……一条条精准纾困政策相继出台,用工成本高、房屋租金高等1158户小微企业反映的问题被逐一化解,物流运输困难、原材料进货困难等1516户个体工商户提出的诉求被推动解决。

“服务跟着需求走,有利于我们从问题出发,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政策‘工具箱’变成惠企‘百宝箱’,推动各项扶持政策精准滴灌。”辽宁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上半年,通过举办276场次银企对接推介会,全省投放贷款69.7亿元,惠及市场主体27631户。

干部沉下去,难题解决掉。政府靠前服务、主动作为,让市场主体感受到辽宁是一块创新创业的沃土,感受到在这里发展有土壤、有阳光、有养分。

“没有在窗口申报,也没有在网上申请,更没有提交任何申请材料,6月初,我们公司就收到了人社部门的稳岗返还资金。23.5万元,对于刚刚经历疫情冲击的企业而言,这笔‘免申即享’资金太暖心啦!”鞍山神龙腾达工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晓华如是说。

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从企业群众“向上跑”到党员干部“往下沉”,政府面对群众、面对市场的“低身段”,恰恰体现了引领发展的高站位和推动发展的高效率。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也是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之钥,它的本质是打造服务型政府。只有认识到位,行动才会自觉。”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局长周轶赢认为,公职人员把自己变成了营商环境的建设者、参与者和贡献者,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深入人心,这是近年来辽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所在。

一个高效便捷的流程、一次公平公正的办事、一场优质到位的服务、一回及时有力的帮助,对市场主体和办事群众来说,真切感受胜过千言万语。

日前,辽宁省印发《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提出40项改革创新任务,涵盖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企业跨区域经营、持续提升投资和建设便利度等7个方面内容,专解企业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政府部门“浇水施肥”,换来市场主体“枝繁叶茂”。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辽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58.43万户,同比增长9.1%。

更清

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权责的边界要厘清,政商关系要亲也要清。

——对关乎国家利益、社会稳定、人民福祉的不该放的权力,要牢牢掌握在手里,落实好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

——对已下放的权力要从严加强监管,切实走出“重审批、轻监管”的误区,旗帜鲜明地管、理直气壮地管。

确保权力放而不乱、管而有序,既考验着“自我革命”的勇气与担当,也考验着“善治善为”的智慧和能力,更是实现“办事方便”的应有之义。

看准方向,抓住重点。辽宁厘清政府权力边界,编制新版《辽宁省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并公开发布,确保政府部门依目录行使权力,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政府的“更透明”换来了群众的“更欢迎”。

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辽宁省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市场监管新机制,全面加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2568个政府部门进入统一监管工作平台,实现监管无时不在、无事不扰,既增强了监管的威慑力,又降低了企业合规成本。”辽宁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

“有形之手”收放有度,“无形之手”才能舒展自如。2022年1月10日,辽宁省纪委监委印发《营商环境监督行动方案》,紧盯“决策”和“执行”两端,坚决整治审批任性、设租寻租,监管不当、干扰掣肘等问题。

一瓶酒、一顿饭往往是从违纪到破法的肇始。日前,沈阳市对4起“酒杯中的奢靡之风”典型案件进行通报,坚决纠正把“喝点酒、吃点饭”当成小事小节的错误意识,坚决杜绝“拉人脉、跑关系”等不正之风。

治理必治权,治权必监督。“通过大数据监督平台,我们把行权由线下转到线上,实现了对重点领域公权力的实时监督,实现了在治理中发挥监督作用、在监督中提升治理效能,推动权力规范有序运行。”沈阳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谁破坏营商环境,谁影响振兴发展,谁就是与人民作对”。辽宁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胡哲认为,通过聚焦重点“立靶子”、深挖彻查“揭盖子”、以案促改“扎笼子”,工作转来转去不终结、问题推来推去不落地等情况越来越少,用纪检监察的“硬约束”提升营商环境“软实力”,真正做到了“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环境就是你我,环境就是预期。轻松办成事,是对窗口服务的普遍期待;但办不成事,又该怎么办?

在丹东市人社局政务服务大厅里,“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的牌子非常醒目。“这个窗口是人社系统快办服务的升级版,更是全国首创。”负责人李程解释道,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既是让“办不成事”的企业和群众办事“求助有门”,不再“跑断腿”,更是为了倒逼常规窗口提升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从“办不成”向“办得好”转变,把矛盾的“中转站”变成问题的“终点站”,背后体现的是政府服务为民的理念。

对“丹东经验”进行梳理总结,“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很快在辽宁各地铺展开来,并由单一的人社服务拓展到政务服务全流程,实现了从复制推广到提档升级的转变。

时间有成本,预期有价值。“以‘办不成事’倒逼‘把事办好’,解决了在行政审批、服务企业和群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逐一消除了‘办不成事’的阻碍因素。”辽宁省营商环境建设局政务服务处处长程绍利认为,对群众和企业而言,“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起到了心理兜底的作用,而对政府而言,则是“刀刃向内”的改革。

辽宁就是我们自己,政治生态就是我们自己,营商环境就是我们自己,开放形象就是我们自己。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营商环境的优化、外界预期的改善,眼下,辽宁的干部面带微笑、挺起胸膛,展现出更好的精神面貌。

改变辽宁必须首先改变我们自己。“改变”的是工作方式的与时俱进,“不变”的是为民服务的宗旨与初心。将“有形之手”按在恰当的“穴位”上,退出“越位点”,补齐“缺位点”,该放的放开放活,该管的管住管好,必将收获雨润大地、利归万民的改革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