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展出“奉”字号文物精品

10面乾隆款铜镜浓缩文物南迁往事

辽宁日报 2022年08月10日

镜架背面为镂空浮雕。(沈阳故宫供图)

海马葡萄镜。(沈阳故宫供图)

本报记者 郭 平

8月8日,位于沈阳故宫敬典阁中的“院藏文物精品展”上新,一套十镜的“清乾隆款仿古铜镜”正式展出。展品展现了清代社会环境、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文物上的“奉”字号标签更是浓缩了沈阳故宫旧藏文物南迁又回归的往事。

回归故地的“奉”字号文物

沈阳故宫敬典阁是清代皇家尊藏玉牒的楼阁,建于清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年—1748年),是位于禁宫深处相对独立院落中的一处宫殿,近年来为满足游客游览需要,沈阳故宫博物院将其开辟为“院藏文物精品展”展室,定期展出馆藏的文物精品。

此次展出的“清乾隆款仿古铜镜”为完整一套,共有10面铸造于清乾隆年间的仿古铜镜,从铜镜上虽然陈旧但字迹仍可辨识的“奉 第 号”的标签,可以知道这是沈阳故宫旧藏。

在100多年前的动荡年代,沈阳故宫旧藏的文物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1913年冬天,北洋政府下令征调当时的奉天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运至京城,作为清宫艺术品陈列展览之用。1914年1月至3月,共调拨奉天宫殿古铜鼎彝、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11万余件,全部装箱,由火车运到北平古物陈列所。

1933年随着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这部分藏品又随北京故宫的文物一起南迁,辗转数地。这批文物贴有“奉”字号标签,分处数地,绝大多数再未回到沈阳故宫。

1959年,为丰富沈阳故宫馆藏,国家陆续从各大博物馆划拨一批文物入藏沈阳故宫,这批文物当中便包括“清乾隆款仿古铜镜”。沈阳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部策展人栾峦说:“这套铜镜自清乾隆年间入藏沈阳故宫,历经南迁后,是为数不多的重回故地的奉字号,见证了那段曲折的历史。”

全套铜镜第一次展出

此前,“清乾隆款仿古铜镜”曾有单款出展,这次沈阳故宫博物院将全套铜镜连同当年的包装一同展出,属首次,让人们能够从细微之处品读文物价值,感受当年主人对其的珍爱之情。

据介绍,到了清朝中期,随着玻璃的普及,铜镜的赏玩价值已远大于其使用价值。展出的这套10面铜镜分别为“长宜子孙镜”“舞凤狻猊镜”“六华水浮镜”“尚方百灵镜”“四神双螭镜”“海马葡萄镜”“五岳真形镜”和“长命元辰镜”,其中“舞凤狻猊镜”“六华水浮镜”为对镜。每面铜镜背面皆铸有“乾隆年制”楷书四字款。

清乾隆年间铸造的铜镜仿自清以前各个时代的名款,“长宜子孙镜”为仿汉代“长宜子孙”铜镜造型,表达子孙昌盛、家族富贵的祈愿。“六华水浮镜”为仿汉魏时期铜镜造型,铜镜上的六角纹饰指代雪花。“尚方百灵镜”为仿东汉尚方规矩鸟纹铜镜造型等。

此次展出的铜镜,一个很特别的看点是铜镜的包装——每面铜镜分别装在一个精致的木框中,框可立于案上,正面露出镜面,成为镜架。镜架背面为镂空浮雕工艺,上下两开,两开合并后中间有两周璧形云雷纹,四角饰环形绳索,两周璧形云雷纹中间饰8组环形绳扣。木框外套锦盒,黄色锦地团形螭龙纹面料,锦盒中间饰长方形卷云框,框内为蓝地金字隶书,书写各铜镜的名称。放入锦盒后的10面铜镜再统一装在一件木质提匣内,提匣榫卯相接,上方有卷云提梁,匣内中间有一立式隔板,左右各分5格,每格装入一面铜镜。这样精巧别致的包装反映出“清乾隆款仿古铜镜”当年曾深得主人的喜爱,它也恰是随同清乾隆东巡被带到当年的盛京宫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