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辽宁实践

——“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实录
辽宁日报 2022年08月05日

图为辽港集团大连港集装箱码头生产场景。 赵光辉 摄

编者按

8月4日,中共辽宁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辽宁”主题新闻发布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国清围绕“牢记嘱托·辽宁实践”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李乐成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胡玉亭,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王新伟分别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慧晏主持。

人民日报记者:近年来,辽宁把营商环境作为事关全局的发展战略问题,以此为突破口,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请问,辽宁是如何优化营商环境的,目前取得哪些成效?

张国清: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六项重点工作”,第一项就是“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可见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对辽宁营商环境建设高度重视,将其摆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辽宁振兴,必须解决好发展环境问题。这个发展环境包括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创新创业生态,创新创业生态就是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法治环境是更高层次、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营商环境。我们坚持把净化政治生态作为根本,把法治环境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最突出、最紧迫的任务,以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法治环境的持续改善来促进和保障营商环境的根本好转。我们强化“辽宁就是我们自己、政治生态就是我们自己、营商环境就是我们自己、改变辽宁必须首先改变我们自己”的意识,着力抓好党政干部队伍、政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增强公职人员服务精神,规范执法、司法、审批、监管用权行为,大力倡导痛痛快快办事、公公正正服务的文化,让市场主体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舒心。我们用法治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出台《关于解决法治建设领域突出问题 为辽宁振兴发展实现新突破提供法治保障的意见》《辽宁省社会信用条例》《辽宁省惩戒严重失信行为规定》等一系列文件,加快推动重点领域联合惩戒、信用监管,重拳打击违法失信行为,坚决防止劣币驱逐良币。对破坏辽宁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的人和事,坚决鄙视、坚决抵制、坚决惩治。我们悉心呵护辽宁市场主体,狠抓各项惠企政策措施落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田里的“新苗”越来越多,让市场主体感受到在辽宁发展有土壤、有阳光、有养分。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良好的法治环境、信用环境正在加快形成。一是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沈阳市、大连市有多项指标成为全国标杆。二是今年上半年,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到458.43万户,同比增长9.1%;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达到18158家,同比增长34.6%。三是今年上半年,全省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实际到位资金4420.4亿元,增长31.2%,其中利用外资增长3.1倍,华晨宝马增资项目、SK海力士项目、华能海上风电项目、大连轨道交通装备和通用动力机械制造基地项目、英歌石科学城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还有一批重大项目即将落地建设。四是外界对辽宁的预期进一步改善,社会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地区融资成本大幅下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各方面展现出参与、支持辽宁振兴发展的意愿和信心;辽宁的干部面带微笑、挺起胸膛,展现出“共和国长子”的良好精神面貌。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舒心、获得感更加明显,让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辽宁、向往辽宁、圆梦辽宁。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辽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深入推进。请问,辽宁将如何进一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辽宁振兴发展新优势?

李乐成:非常感谢新华社记者朋友的提问!也感谢媒体朋友们对辽宁的关心关注!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辽宁科技创新工作深情牵挂,多次殷殷嘱托,2013年8月31日在辽宁考察调研时指出,必须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2015年7月17日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要把创新作为东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主要生成点;特别是2018年9月28日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实现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这些重要指示和论述为辽宁新时代科技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不断强化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去年,全省R&D经费支出600亿元左右,比2012年提高35.4%;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8100多家,是2012年的近8倍。近年来,国产首艘航母、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等一批“大国重器”在我省问世,辽宁为国家所需作出了应有贡献。

“十四五”时期辽宁振兴发展能否取得新突破,关键就是看能不能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我们将紧扣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使命,始终聚焦“四个面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争创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辽宁智慧和力量。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将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一是不断优化创新生态。大力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和《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围绕经费管理、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科研人员普遍关心的难点重点问题,坚决打破制约创新的繁文缛节,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以头部企业为主体、链条企业“众星拱月”的产业集群生态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二是做优做强创新平台。聚焦关键领域、瞄准一流水平、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沈阳浑南科技城和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建设,推动辽宁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果,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基础科学研究中心落户辽宁,以高水平创新平台为支撑,着力提高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创新成果本地产业化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三是全力集聚创新人才。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的嘱托,深入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采取“带土移植”等一系列创新方式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实行“揭榜挂帅”,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振兴发展的实践中。“十四五”时期,我省计划培育中青年科技人才5000名左右,引进创新创业团队500个左右,努力打造拴心留人的发展环境,让更多人才来辽宁落户,让人才有平台、有待遇、受尊重,让更多“千里马”在辽宁大地竞相奔腾!

中央广电总台记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要“科学统筹,精准施策,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指示要求,目前辽宁正在加快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建设。请问,在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大连是如何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胡玉亭:感谢您的提问。辽宁“一圈一带两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战略举措,有利于加强区域协同、加快向海图强、加速辽宁振兴。

辽宁沿海经济带六座城市陆地面积占全省37.6%,人口占全省44%,经济总量占全省半壁江山,既是东北对外开放的重要出海口,也是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的重要支撑带。沿海经济带已历经十多年发展,2021年省委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经系统谋划,上报国务院批复了《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并出台三年行动方案,建立了由省主要领导亲自推动的工作机制,开创了高效协同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大连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承担专项推进组、沿海六市联席会议牵头单位的责任,推进组组织制定了十多个政策文件,沿海各市共同确定了产业发展等“六项协同机制”,签署了优化营商环境等“六项合作协议”,提出了共建共享的“八项倡议”,正在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落实。一是深化科创合作,由大连理工大学牵头创建了辽宁海洋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已有10个项目入驻锦州大学科技园。二是促进产业协同,成立六城市产业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推动海洋、化工、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深化合作,打造六市互嵌耦合的产业生态链。三是强化金融互动,筹建5支科技创业及产业投资基金,大连商品交易所已在营口、锦州设立了5所交割仓库开展业务。四是实现互联互通,上线运行“区域通办”系统,实现了公共服务、医疗保障、交通出行等“同城待遇”。2021年,沿海经济带经济总量达到1.35万亿元;进出口总额增长10.9%,占全省70.2%;实际利用外资增长79.4%,占全省69.3%。

推动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大连来说既是重大历史机遇,也是加快“两先区”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率先突破,主动争先,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全国首个离岸式海上人工岛大连新机场有望今年全面开工。以大连港为枢纽的东北海陆大通道日趋繁荣,打造了北粮南运精品航线,上半年中欧班列增长47.2%,海铁联运箱量增长17.8%,集装箱吞吐量增长10.8%,增速居国内主要沿海港口前列。大连商品交易所全年期货成交量、成交额,分别占全国份额的32%和30%,日均持仓量居全国交易所首位。二是加快打造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园区法定机构改革首开东北先河,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增长19.5%。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加快打造“港产城融创”为一体的2.0版新蛇口,面向RCEP经贸合作成果丰硕,SK海力士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头部企业布局大连。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8%;进出口增长11.7%,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三是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狠抓重大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与中科院合作共建英歌石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中心,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96%,高于全国0.56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GDP增长3.3%,高于全国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增速居副省级城市第3位。乘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强劲态势,大连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越来越足,前景越来越好。

我们有信心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六市携手并进,共同把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成为国家开放合作的新高地、引领东北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中国日报记者: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是构建辽宁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任务。请问,沈阳市在推进现代化都市圈建设中,如何立足中心城市,更好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新伟:感谢这位媒体朋友对沈阳工作的关注。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全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的重要任务。沈阳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着力推进“一枢纽、四中心”建设,即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充分发挥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质增效,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东北振兴发展增长极。我们重点做了6个方面工作。

一是促进规划共绘。编制完成都市圈发展规划,并以其为总纲,突出“高质量”要求、体现“现代化”特点,围绕“都市圈”协同,正在编制国土空间、产业协同等21个专项规划,构建经济质效、产业发展等6个方面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二是促进交通共联。发挥沈阳综合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信息枢纽等优势,打造服务东北、融入环渤海、面向东北亚的门户枢纽。加快推动沈白高铁、沈金铁路、机场二跑道等18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前期工作,打造5条高铁、6条干线铁路、8座客货主站、2座编组站的铁路枢纽体系,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建成高效便捷的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三是促进产业共链。发挥沈阳制造业基础雄厚、体系完整优势,推动都市圈全产业链深度协作。围绕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新材料、航空、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链,加强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市场共拓,着力推进宝马新工厂、航空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沈抚示范区数字经济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共建产业园区,沈阳与本溪、铁岭、阜新分别合作推进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航空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推动都市圈各地区承接沈阳产业转移和配套项目,鞍山打造中德汽车零部件产业鞍山分园,本溪、辽阳规划沈阳临空经济区配套服务产业园,抚顺提质建设顺城经济开发区。

四是促进平台共享。发挥沈阳高校院所集中、人才资源丰富、金融体系完善等优势,努力建成辐射东北乃至东北亚的科技创新高地、区域性金融中心。高标准规划建设浑南科技城,积极构建“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体系,推进东北科技大市场面向都市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建都市圈产业发展基金二期,都市圈各地区挂牌及展示企业数量占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总量的82%以上。构建都市圈区域综合防控机制,组建都市圈专科联盟、医疗联合体,开展名校校长、骨干教师联合培训,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等政务服务事项“都市圈通办”。

五是促进生态共治。发挥联防联控、联保共治机制优势,积极建立辽河、浑河、太子河、柳河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有序推进柳河流域综合治理国家试点、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北沙河治理等工程,协同推进都市圈全面绿色转型。制定“1+10”碳达峰政策体系,建立都市圈区域大气污染协同防控工作机制,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20.9%。

六是促进文旅共建。发挥沈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势,共同打造都市圈旅游品牌,推出“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抚顺雷锋纪念馆、鞍山千山等98条特色旅游线路。启动“一网全国,云动百城”营销推广计划,打响“沈阳现代化都市旅游圈”IP特色品牌。

下一步,沈阳将携手都市圈城市加快推进今年确定的102项重点任务,加强全领域对接、全要素配置、全方位协同,推动都市圈建设提质增效。

我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近年来辽宁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辽宁的生态环境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美。请问,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辽宁还将采取哪些重要措施,加快推进美丽辽宁建设?

李乐成:谢谢您的提问!也非常感谢媒体朋友们对辽宁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是最普惠的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辽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念兹在兹,多次深入实地考察调研,万亩良田看丰收,查干湖畔问生态,并在“9·28”讲话中突出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优先位置。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和国家海洋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深入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农村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去年,我省PM2.5平均浓度35微克/立方米,全年有321个“好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91%,比2015年提高9.1个百分点。前不久我省成功举办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这是对辽宁更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巨大鼓舞和有力鞭策。立足新征程,我们将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辽宁。

一是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省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碳”工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一方面分类实施电力、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专项行动,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全力推进新型电网建设,加速推进节能改造,力争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7%左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5%。

二是统筹推进重大生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省始终牢记嘱托,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的15项重大工程中,有多项涉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比如,我们正在实施的“绿满辽宁”工程,包含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等六大类项目;“水润辽宁”工程包含输供水、防洪、水土保持等八大类项目。我们将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落实、工程化推进,保障这些生态环保领域重点工程顺利实施,让越来越多的“绿色项目”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三是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边生态环境质量仍然很差,这样人民不会认可,也经不起历史检验。我们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第一是蓝天保卫战,推进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抓好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等工作,让人民群众看到更多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第二是碧水保卫战,加大渤海(辽宁段)综合治理力度,加快推进辽河、浑河、太子河等重点河流水域综合治理,让水在辽宁境内特别是城市间流动起来,更富动感、更有灵性。第三是净土保卫战,推进土壤治理和保护,加大力度管控土壤污染风险,切实守护好辽宁这片沃土,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辽宁。

中新社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东北振兴要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大连的“原字号”企业很多,有基础、有优势。请问,在深度开发“原字号”上,大连市采取了哪些务实性创新举措?成效如何?

胡玉亭:感谢您对大连的关心。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明确要求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切中了实体经济的要害、抓住了辽宁振兴的关键、指明了产业转型的方向。省委省政府将做好“三篇大文章”作为维护国家“五大安全”、加快辽宁工业率先振兴的重大战略,及时制定出台专项行动计划和三年行动方案,全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要求大连在解决“原字号”上蹚出新路子。

大连拥有百年工业基础,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壮大和保障国家产业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着结构单一、重工业比重大的问题,特别是“原字号”工业偏初级、偏原料、偏上游,炼化企业“油头大化尾小”。我们认为,传统产业不是“包袱”,而是有待挖掘的宝贵“财富”,只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加快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核心环节延伸,向产业全链条集群化发展转型,就一定能实现工业经济的浴火重生。

(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