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影响深远——

其独特的分类方法今天还在使用

辽宁日报 2022年08月03日

更多精彩 扫码观看

省图书馆藏《古今图书集成》之《乾象典》及内页。

本报记者 吴 限 文并摄

提要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部类书。同时,这部书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铜活字印刷的书。令人惋惜的是,康熙皇帝为印刷这部书而专门铸造的30万个铜活字被乾隆皇帝熔毁。令人称道的是,这部工具书独特的框架结构分类方法一直被后世沿用。1992年启动的《中华大典》就是借鉴使用了这种分类方法。

壹 在清代曾是《四库全书》的陪衬

辽宁省图书馆珍藏一部保存完整的《古今图书集成》。作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古代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开始编纂,雍正六年(1728年)全部成书,前后历时28年。全书10040卷,共1.6亿字,插图6244幅,50余万页,装订成5020册,分装522函。在体例上全书分为历象、方舆、明伦、博物、理学、经济等汇编;每编再分若干典,共32典;每典又分若干部,共6117部。

“类书是我国古代的工具书,它的特点和辞典相类似又不完全相同,它最特别之处就是‘述而不作’。”辽宁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刘冰告诉记者,从编纂角度看,《古今图书集成》的分类方法比较科学。它的科学之处在于由总目统领,下设经目、纬目,纵横交错,构成一个容纳文献资料的巨大空间和上下左右的清晰序列,具备方便而快捷的检索功能。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治学方向,阅读其中的有关典、部,了解其大致沿革,然后再由该书中注明的出处,寻检相关书籍,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古今图书集成》在诸多方面给后人提供了方便,且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铜活字印刷的书,代表了中国自从宋代有铜活字印刷以来的最高水平。史料记载,《古今图书集成》总计用铜字约30万个,皆在紫禁城武英殿内开炉铸造,后就贮藏在武英殿。遗憾的是,保管人员监守自盗,致使铜字大量丢失。后来,偷字的人建议乾隆毁铜制钱。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下旨,将铜字库残存铜字、铜盘全部销毁,改铸铜钱。这批珍贵的铜活字从此消失。后来,乾隆皇帝常为此痛惜,感叹:“且使铜字尚存,则今印之书,不为事半功倍乎?深为惜之。”

“遗憾的是,这部书问世后,它的价值和地位始终未得到认同。”刘冰介绍,乾隆四十年(1775年)夏,为贮存《四库全书》而建的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和圆明园文源阁竣工,但此时《四库全书》还未抄写完成,为使建成的藏书阁不至于空置,乾隆下旨先将《古今图书集成》放了进去,于是《古今图书集成》成了《四库全书》的陪衬,乾隆在南三阁北四阁,每一阁在《四库全书》之外都配了一部《古今图书集成》。不仅如此,乾隆还用《古今图书集成》做奖品,颁赐编纂《四库全书》有功的大臣或献书最多的藏书家,如舒赫德、于敏中、刘墉、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马裕都各得一部。

贰 雍正帝篡改了真正的编纂者

刘冰告诉记者,陈梦雷是《古今图书集成》的真正编纂者,但成书上却没有他的名字,而是蒋廷锡。陈梦雷,福建侯官(今福州)人,21岁中进士,其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且通满文,是清代著名学者、文献学家。

根据《清史稿·列传四十九》记载,陈梦雷一生遭遇两次流放,第一次因为涉嫌“三藩之乱”被流放盛京(今沈阳)16年;第二次是因为受康熙朝“九子夺嫡”牵连,他被流放卜魁(今齐齐哈尔),最终客死流放地。

1698年,康熙皇帝东巡,被流放盛京的陈梦雷献诗,康熙将其赦免并召回京城,命其侍奉皇三子胤祉读书。康熙四十年(1701年),陈梦雷奉旨编纂《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四月,《古今图书集成》初稿基本完成,初定总名为《汇编》,共包括6个汇编,下分32志,6000余部。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经过近15年的编纂、修改、校阅,《汇编》终于成形。胤祉上奏,康熙十分高兴,特为此书赐名《古今图书集成》。此后,朝廷铸铜活字,在武英殿里开始印刷《古今图书集成》。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古今图书集成》在武英殿已印刷完成90%以上。然而,此时康熙驾崩,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雍正帝即位后,打击当年与自己争位的诸兄弟,胤祉因此被贬斥,陈梦雷亦受到牵连,第二次被流放。

雍正又命文华殿大学士蒋廷锡重新编校《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对书中的文字进行了审查,除在书中删去了编纂者陈梦雷的名字外,还对已印刷出来的部分图书进行校正,并做了一些技术性处理,对未印刷的部分继续印刷,折页装订。

雍正六年(1728年),《古今图书集成》全部印刷装订完毕,共64部,另有样书一部。雍正对此书格外重视,为此书作序。刘冰介绍,尽管雍正在此书序中说,已对此书“重加编校”,但只是把原来的32志改为32典,换了一个字而已,体例上并没有改动。雍正在序言中还说“增删数十万字”,但这对有1.6亿字的全书来说,不过是千分之一,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陈梦雷才是《古今图书集成》真正的编纂者。

可惜的是,65部铜活字版《古今图书集成》目前只存25部,国内存16部。辽宁省图书馆除这个版本外,还藏有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其他三种版本的《古今图书集成》。

叁 为后世提供科学的分类方法

“《古今图书集成》科学的分类方法,在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刘冰介绍,《中华大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文化出版工程,它的经纬目设置,就是采用《古今图书集成》的框架结构分类方法。

据《中华大典·军事典》项目负责人、辽宁大学出版社原社长董晋骞介绍,《中华大典》是以国家力量组织编写的一部全面的中华古籍大型系列类书,于1992年启动。全书分为24个典,包含116个分典。其中,辽宁大学出版社领衔主编了《中华大典·军事典》。此典共计20部,4000万字,由上百位专家、学者历时13年编纂完成。

董晋骞介绍,《古今图书集成》只是收录了清朝以前的古籍,清代及以后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不在其中。而《中华大典》所采集的文献资料上自先秦,下迄辛亥革命(1911年),收录2万多种古籍,共8亿多字,是《古今图书集成》的4倍。无论在资料收集方面,还是在成书的规模上,都大大超过前代。以《中华大典·军事典》为例,在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上,需要记载的战争就有7000多场,它们分散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古籍中,其中清代发生的战争就有上百场,都需要我们重新进行整理收集、归纳编纂。

董晋骞告诉记者,《中华大典》虽然采用了《古今图书集成》经目与纬目相交织的统—框架结构,但由于《古今图书集成》是按照古人的概念进行的划分,类目界定不够清晰,故《中华大典》是在吸取《古今图书集成》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分类法,在经目方面,—般设四级:典——分典——总部——部。但若有必要,可在部之下再细分,但经目不超过六级。其中一级经目共设哲学、政治、宗教、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21个典,二级经目设87个分典;纬目方面,设有题解、论说、综述、传记、纪事、艺文、杂录、图表、著录9项。这样,既汲取了《古今图书集成》的长处,又弥补了它的缺点,使得《中华大典》分类科学,检索便捷。

在董晋骞看来,盛世修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类书又是这一传统中的代表。从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到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直至现代《中华大典》的编纂,基本上都是每隔三四百年出现一次,所处的时代,无一不是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平稳发展,同时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文化典籍和大批能够胜任整理文化典籍、编纂类书的专家和学者。

在现场

与古籍“亲密接触”

吴 限

辽宁省图书馆珍藏着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现存善本古籍12万多册、普通古籍34万册。记者有幸和研究专家一起被特批允许进入善本古籍书库。

但见工作人员打开两道锁、录入指纹密码,古籍库房大铁门缓缓打开,清新干爽的空气迅速从房门涌出。“库房内采用恒温恒湿空调控制温湿度,长年维持在18℃~22℃,湿度也一直保持在50%,太干了书会变脆,太湿了容易霉变和虫蛀。”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刘冰告诉记者。

走进库房,一排排高过头顶的榆木书柜排列整齐,透过防紫外线柜门,能看到古籍被整齐地安放在一个个樟木匣中,一部分已经被封上了“量身定做”的蓝色函套,只留下书脊上的编号。

“我们馆收藏的古籍善本,大多是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的刻本。光‘一页一两黄金’之称的宋元刻本,就有百余部,很多是珍本、孤本,极其珍贵。”刘冰一边说着一边在一排摆有上百个楠木书箱的书架前停住了脚步。楠木书箱上印着绿色的隶书大字:“古今图书集成”。

工作人员戴上白手套,轻轻打开一个木箱。只见里面整齐地码着一函函线装书,每函都有楠木夹板。刘冰从中抽出一本递到我的手上。

这是我第一次翻开铜活字版的《古今图书集成》。手捧铜活字、开化纸印刷的线装大书,心中油然升起一种读书人的满足。要知道,这可是装潢考究的铜活字殿本书啊,是中国印刷典籍的精美绝伦之作,每一页都印刷精美,字体周正,纸白如玉,墨凝如漆。此刻,书香幽幽袭来,醇厚、绵长,这是300年前的书香,是雍正时代的书香,是陈梦雷的书香,是武英殿里铜活字的香味。

我与300年前的铜活字就这样相遇。我小心地欣赏着它,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手捧的不是一本书,它是历史,是中国先贤的智慧。此刻,我的心跳在加速,我在字里行间分明看到陈梦雷和那些编修人员忙碌的身影,我还看到武英殿里铸字工人在烟火中挥汗如雨……

所幸,这些珍贵的古籍历经浩劫又回到了人民手中。我想,正是因为一代代中国人写书、校书、读书、藏书,把历史上的事件记录下来,把对世界的观察总结下来,把对人生的感悟铭刻下来,把我们民族的根脉传承下来,才会让中华民族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生生不息,绵延不断。

小讲堂

什么是活字印刷

我国古代最早使用的印刷术是唐朝以整块版刻字印刷的雕版印刷术。到北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制作单个方块体,随时拼版,以方便收纳、易储存和可循环利用等优点,极大地提高了印刷效率,以至于到20世纪活字印刷依然为报纸、杂志等业界生产的主要方式。

后来,更多种类的材料被应用于活字印刷,出现了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铁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因为易变形、有拓印不清等缺点,而铜活字的应用,大大加强了活字印刷与保存的质量和效率。实际上,我国铜活字印刷早在北宋真宗时期就大规模用于纸币印刷。明朝弘治正德年间(1488年-1521年),无锡、常州、江苏、南京、苏州一带推广了铜活字印刷,其中无锡的华氏和常氏两家印书颇为著名。

康熙晚年,为印制《古今图书集成》,在武英殿内开炉铸造铜字约30万枚,用这批铜活字印制的《古今图书集成》成为中国铜活字印刷史上卷帙最浩繁、印制最精美的一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