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700年时光

辽博78件宝贝展现珐琅器前世今生

辽宁日报 2022年08月02日

元代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耳炉。

本报记者 朱忠鹤

7月31日,“华·彩——辽宁省博物馆藏珐琅器专题展”正式开展。展期三个月,在78件套文物中,有一半以上为首次展出。

开展当天,在辽博首层5号展厅内,观众围拢在一件件华美的珐琅器前静心观赏。据辽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此次一共展出78件套珐琅器,时间从元代至当代,跨700年时光。通过这些制作精巧、年代久远的工艺品,观众可以充分了解珐琅源流、发展历史、制作工艺、造型特征以及装饰纹样。

所谓“珐琅”,实际是一种复合矿物材料,隋唐时期,这种材料从古西域地名“拂菻”音译而来。而“珐琅器”,则是以金属(多数为铜,少数为金银)为胎体,将经过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金属制品的表面,经干燥、烧制所得的复合型工艺制品。

辽博相关人员介绍,珐琅和珐琅器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珐琅工艺经西亚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我国工匠在掌握这门技术之后,逐渐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融入其中。历经明清两代的发展,珐琅工艺逐渐成熟,取得辉煌成就,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

珐琅器造型变化多姿,气度雍容华贵,色彩富丽堂皇,纹饰寓意吉祥,既能满足皇家贵族的审美需求,又能彰显帝王之家的富贵和威严,受到明清帝王的喜爱和重视。正因如此,珐琅器一度主要作为御前用器,由皇家御用作坊制作,除少量作为贵重礼物由皇帝赏赐给王公大臣或馈赠外国友人外,民间几乎看不到。清代晚期,宫廷因削减开支逐渐停造,大批御用工匠被遣散,民间才开始制作和使用珐琅器。

展览策展人、辽博学术研究部都惜青介绍,辽博馆藏一批珍贵、精美的珐琅器,这些器具中,有些是出自清宫,专为皇帝享用,在此次展览中,有些珐琅器为首次展出。

都惜青表示,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珐琅器虽然都品质上乘,但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特点,比如说,清朝早期的珐琅器,器物身上颜色较少,而到雍正时期,不论是花色,还是造型,都变得繁复起来,缺少了清早期的古朴与典雅。在辽博此次展览的文物中,元代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耳炉、明早期的掐丝珐琅葡萄纹绳耳三足炉和乾隆年间制作的一件标有“万寿无疆”字样的珐琅碗最为亮眼。

都惜青说,“万寿无疆”这件铜胎掐丝珐琅碗是乾隆为庆祝自己八十大寿而特意令工匠制作的,当时制作了一批珐琅碗和盘,这些珐琅器具仅供乾隆一人独享。辽博收藏的珐琅“万寿无疆”碗具有压手感,且制作工艺十分精美,在碗底刻有“子孙永宝”字样。“‘子孙永宝’中的‘宝’字,内含了‘八十’字样,设计得精巧有趣,值得观众仔细观赏。”都惜青说。

据悉,“华·彩——辽宁省博物馆藏珐琅器专题展”计划展期至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