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学聊创作改稿子走进乡村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29日

本报记者 赵乃林

7月21日、22日,辽宁文学院“文学大讲堂”在岫岩满族自治县开讲,两天时间里,办讲座、改稿会、培训课,吸引了全县百余名文学爱好者参加。省内作家刁斗、高海涛,编辑陈昌平、胡海迪等与文学爱好者进行面对面交流。为帮助当地优秀文学人才拓宽其文学创作之路,当天,辽宁文学院的第八个“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岫岩建立。到目前我省已建基层基地8个,培训文学爱好者2000多人。

为写作者办讲座、培训

“我们为什么需要小说,今天我从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来讲这个问题。”随着作家刁斗的开场白,“文学大讲堂”的现场变得安静下来。

刁斗表示,不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是为了完成对自我的寻找和建设,他以自己的写作经历分析了小说文体创作的经验与技巧等专业知识。

“怎样才能写好小说语言呢?”当刁斗讲到小说的语言表达时,台下有人发问。“小说的语言各不相同,但语言要有魅力,作品才引人入胜,才有艺术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完成小说的叙事……”

提问题的杨宏是位电业工人,已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刁斗老师的讲解,对我有指导和启发作用。要想写出好的作品,除了作品的语言、结构和认知要提高外,还要深入生活,了解新时代人们的内心世界。”杨宏说。

“文学大讲堂”活动除了讲座,还安排了文学期刊为写作者点评作品的改稿会,12岁的张艺欣在巴家堡子村满族小学读6年级,她的作品曾获曹文轩儿童文学奖,这次岫岩作协将她新写的童话作品《星空萤火》提前交给《鸭绿江》编辑部执行主编陈昌平,陈昌平进行现场点评。“我写的童话作品应当有鲜明的对立感,有对立、有衬托,才会有美,才会让读者明白美的不易。”听过点评,张艺欣茅塞顿开。

50岁的关玉忱是清凉山镇中心小学教师,他家离县城有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当天直达县城的客车出故障停运,他带着自己刚刚写完的近万字小说初稿《鸠想占鹊巢》乘出租车到30多公里外的黄花淀,从那儿倒客车准时赶到。改稿会上,哪些问题需要虚化一些,哪些问题怎样把握尺度,对话语言要不留作者的痕迹,编辑胡海迪对关玉忱的作品点评后,又对如何修改进行了具体指导,还推荐他看《东北老王》等两篇类似题材的小说。“就觉得时间过得快,如果能交流的更多些,会更解渴。”关玉忱说。

活动中,作家高海涛以“中国与世界:散文写作的视野”为题,为文学爱好者进行散文写作的专业培训。

在“文学最后一公里”发力

辽宁文学院副院长周荣说,在我省乡村活跃着一批文学爱好者,他们写乡村故事,说村民心声,前街后院的街坊邻里就是他们作品的基本读者。譬如,朝阳散文创作,队伍庞大,佳作频出,形成了“新辽西散文派”,其中很多人来自乡村;长海县有一支文学艺术队伍,文学是原创的源头,有了这个源头,才有了海岛获全国文华奖的歌剧《海蓬花》;岫岩作协有个小作家创作委员会,每周一发公众号,搞系列活动,已坚持5年。

乡村发生着时代变迁,村民素养的提升,文学的力量不可或缺。从2019年起,辽宁文学院在“文学的最后一公里”处发力,面向县区基层建设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在本溪、抚顺、锦州、阜新、朝阳等地建立8个基地,举办“文学大讲堂”,座谈、改稿、培训,选派文学专业导师到基地授课、办讲座,现已培训2000多名文学爱好者。

“也是在建设基地过程中,我们发现县区基层的文学爱好者创作视野不够开阔,很多人都是自发性写作,缺乏对文学系统的整体把握和对文学发展态势的了解。还有作品的发表问题,缺少发表的途径,缺少对期刊选稿尺度的了解,缺少与编辑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基于对这些问题的考虑,我们这次的文学活动安排了作家讲座、编辑改稿会和相关专业培训。”周荣说。

岫岩作协主席孔庆武说:“‘文学大讲堂’解决了我们的学习资源问题,大家受益匪浅。”

这次来授课、改稿的作家、编辑们感到,深入到写作者中,真正感受到的是他们对文学朴素的纯粹的热爱。陈昌平说:“文学必须下去,才能获得生命。”周荣表示,为基层写作者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文学大讲堂”会不断地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