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将”不老将成赛场常态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28日

黄 岩

世锦赛归来的中国田径军团刚刚结束总结,除了提及“几项历史性的突破”,更强调“老队员的坚守”:33岁的苏炳添驰骋百米赛场,35岁的董国建改写中国马拉松在世锦赛上的最好成绩;31岁的切阳什姐赢得了两枚铜牌;33岁的巩立姣再夺奖牌……老将对中国田径乃至中国体育的价值和意义,正在被充分认识和珍视。

过去,竞技体育运动员被认为是吃“青春饭”,20多岁才被定义为“当打之年”。但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职业化推进,大器晚成的运动员在增多,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越来越长正成为一种趋势。丘索维金娜43岁获得亚运会跳马银牌,46岁尚能征战奥运;阿根廷帆船选手圣地亚哥·兰赫55岁获得里约奥运会帆船金牌,59岁继续征战东京奥运会。这些例子都说明,单以年龄论英雄,并不足取。

基于科学的运动理念、训练方法和保障手段,中国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整体延长已是不争事实。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平均年龄仅为23岁,与4年前对比,运动员更新率高达79.4%;而同期美国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员平均年龄为27岁。到了2021年,征战东京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平均年龄升至25.4岁,更新率下降为69%。中国体育的发展与国际接轨,运动员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老将在中国体坛的竞争力和作用日益凸显。

对中国体育来说,尽可能地延长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更是珍惜人才、避免人才浪费的重要手段。对这些拥有丰富的大赛经历、训练方法和技术技巧的运动员,不必以世锦赛周期、奥运会周期等时间节点决定去留。

努力,赢得尊重;付出,获得认可。在中国体坛,类似吕小军37岁举重夺魁、射击选手庞伟35岁夺金的事例还不多。中国体坛的“老将”,大多30岁出头,他们只要科学训练,合理调配体力,严格自律,并以老带新,仍然大有用武之地。“老将”不老,将成赛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