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坤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已是大势所趋。我省各地积极搭建信息数据平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治理效能。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发现,个别干部工作中片面强调线上、过度依赖数据。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如果不实地走访、当面沟通,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群众的满意度必然大打折扣。
面对群众实际困难和个性化需求,走到群众身边、发现问题本质,心贴心、面对面、实打实的“笨办法”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因此,在基层治理中,即使手里有了信息化的利器,但做群众工作的老传统和“笨办法”仍不能丢。
毋庸置疑的是,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智能感知、信息共享和精准处置方面具有优势,能使基层治理更加有序规范、便民服务更加高效精准。但基层治理说到底是做群众工作,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普遍性问题,但并不能涵盖生活的全部。上门走访、话家常等“笨办法”,能够准确了解最细微的情况、听到最真实的声音。
另外,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育儿养老、邻里矛盾等问题千差万别,有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质,有的则是多年积累的矛盾纠纷,无法做到“一键化解”,更需要基层干部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
随着基层治理越来越精细,群众对党委、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完全以线上代替线下、以电话代替对话的“屏对屏”“键对键”方式,存在着“感受不到温度”“体验不到细微”的弊端,唯有身到心入,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体验,缩短“物理距离”,拉近“心理距离”,才能最大限度发动、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基层治理是篇大文章,只有“技”与“人”协同发力,新技术与“笨办法”相得益彰,方能发挥新技术的作用,弥补新技术缺失的温度,提高群众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