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钢矿山里有个工人文学社

书写身边人和事,展现新时代风貌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27日

本报记者 赵乃林

他们是那么的平凡/乃至于很多人只知道他们的事迹/却记不住他们那张矿石般褐色的脸/都说他们最喜欢机械轰鸣、繁忙喧嚣的矿山/尤其爱看铁水奔流、钢花四溅的画面/他们就是矿山的儿子,名叫铁汉……

这段诗摘自单锡纯的《矿山铁汉》。7月26日中午,记者采访单锡纯时,他在忙着准备晚上参加慈石文学社的交流分享见面会。

单锡纯是鞍钢矿业齐大山铁矿修路作业区铲车司机,他还是鞍钢慈石文学社的会员。

这个扎根在矿山的慈石文学社,有15名怀揣文学梦想的鞍钢员工,他们写身边的人和事,用文字留住矿山珍贵的历史记忆,也用文字展现矿山的新时代风貌。

15名会员做啥的都有

与单锡纯的双重身份一样,慈石文学社社长栾瑶则是鞍钢矿业齐大山铁矿设备室的自动化设备室点检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挤时间穿插着做些有关文学的事儿,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慈石文学社的15名会员都是鞍钢职工,有一线倒班工人、基层安全员、汽轮机司机、调度,有宣传干事、退休职工、综合管理室写材料的工作人员……每天,他们工作、生活与文学的事儿交织在一起。

7月26日栾瑶是这样度过的:早上5点半起床,给女儿做饭,开车上班;6点40分到厂,编辑别人的投稿,再给发送出去;7点20分,梳理前一日工作情况,做好当天工作准备;7点半,参加早会;8点半,开始与室主任碰本周通报修改意见,去现场进行区域检查……

“咱们的文学社为何取名‘慈石’?”记者问。“慈石是一种矿石,寓意为我们的心在矿山、矿石上,用心去挖掘地方文化。”栾瑶答道。

栾瑶参加工作23年,做过倒班工人、化验员、调度、基层点检员,现在是自动化设备室点检员;她从2008年起兼任车间的宣传报道员,由此开始写稿件,进而写诗歌、散文、小说,2011年加入省作协;成为慈石文学社社长后,她穿针引线,把怀揣文学梦想的工友组织起来,通过各种文学活动,一方面提高工友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一方面团结协作,书写身边的人和事,让大家了解真实的矿山、真实的矿山人,以及矿山在当下发展进程中的发展与巨大变化。“每天都很忙,但是很充实。”栾瑶的自我介绍,说话像打机关枪。

翻开慈石文学社今年的安排,有这样一些内容:每日完成100字矿业文学积累,侧重记录身边矿山职工的生活化、有特色的语言,典型事件或文学创作;每季度开一次改稿会或文学交流研讨会。对会员的作品进行点评、修改,同时对会员的文学积累进行分享;年内组织3次读书会,会员完成3本描写矿山的优秀作品的阅读,要精读,培养选抄、摘抄习惯;开展矿业调研、散文及小说创作培训等活动。

对于这份安排,栾瑶说,大家都像小学生完成作业似的认真对待。

从文学中获得能量

在鞍钢诞生的当代文学名篇,带有鲜明的工业印记,草明的《乘风破浪》、李云德的《沸腾的群山》、舒群的《这一代人》、于敏的《第一个回合》、罗丹的《风雨的黎明》等一大批工业题材的经典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鞍山市作协主席卜庆祥回忆说,当年草明等作家是从写农村转到写城市、写工业,而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比较晚,面对陌生的题材,作家们没有用巧劲,而是用拙劲。他们扛着行李、拿着户口簿到鞍山落户、到鞍钢挂职,沉浸式体验,真正脚板走到的地方、眼睛看到的地方、心里想到的地方,他们才去写。这正是工厂和工人成就了这些名家名篇。

几十年过去,书写火红年代老工业基地的作家们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走在今天的鞍钢厂区,已看不到高炉里的钢花,嗅不到那个年代的“铁锈味”,但这里依旧汇聚着浓郁的文学气息。卜庆祥说,百年矿山历史厚重,慈石文学社吹响集结号,把鞍钢有文学梦想的人集合起来,将笔头对准矿山的主人,也是他们身边的人,表现新时代矿山的变化,表现新一代矿工的精神风貌,表达新一代矿工的心声和情感。过去各自为战,现在形成矿工队伍中一支独特的文学力量,用合力推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精品力作。“当然,写作也是大家提升自我的过程,古人认为慈石是一种矿石,有治疗作用,我们希望慈石文学社是一个含铁量大、纯度高的富矿,丰富大家的人生,也生产沉甸甸的作品”。

53岁的单锡纯在鞍钢工作30年,至今仍是一线工人。他说,文学一直是自己的“小爱好”,却让自己受益终生,“每天忙忙碌碌,工作和生活都会遇到难题,但文学带给我的却总是精神上的快乐。加入慈石文学社后,我不再是个文学看客,对写作素材要深挖,组织语言要思考,要写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触动,不经意间的记录和呈现都会打动自己,陶冶情操,也会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他说,慈石文学社不是要把大家都变成作家,而是要让大家都能从文学中获得正能量。

读过《红煤》后,栾瑶写了这样一段话:“作家是社会的良心。身为新时代矿工,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把今天的美好变成文字,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国家、对得起时代,也才对得起自己的使命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