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美 听书之魅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27日

刘 巍

这几天一直在下雨,从立夏到入伏,这个夏天似乎就没怎么晴过。其实雨天是非常适合看书的:雨声淅沥,一灯如豆,一卷在手,一杯香茗,浑然忘忧。书中的千钟粟、颜如玉都来陪伴我,一份份珍馐美馔在我眼前掠来倏去,哪管有没有太阳、空气里潮湿不潮湿。

但是下雨的时候光线不好,看书有些累眼睛,看书看久了眼睛又干又涩,这是“看”的弊端。我于是在手机上寻找各种能解放眼睛的APP,想着能“看”书,还不累眼睛,于是就开始听书。听着听着,我就生出了许多感慨,听书虽好,可似乎还是不那么过瘾。书还是要“读”的,“听”来的终觉浅,书嘛,写出来并且印出来就是给人读的。

听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眼睛歇歇,不仅是眼睛,还有颈椎、腰椎,甚至是大脑,累的似乎只有耳朵。“有声书”可以替你读书,“有声剧”可以替你演播,读书人好像回到了中世纪,像是皇室或者贵族,专门有人替我们来阅读。读书人只要躺平就好了,很是舒服惬意。

这也就是听书的魅力或者魅惑吧,既通晓了书的内容又没费那么多心力,让收听者欲罢不能又欲说还休。听书非常适合寻找听读对象,因为APP不仅有断点续播的好处——就是在不同的终端,手机、平板电脑、台式电脑等,只要登录同一个账号,都能在原来断开的地方继续听,不受时空和工具的限制;还有数据推送的功能,只要用户勾选一定的偏好,或者选定某一类书籍,平台就会给用户推送类似的书籍,听了《圣殿春秋》就会被推送《针眼》、听了《长恨歌》就会被推送《米尼》,有的推送可能恰好是听者需要的,平台的眼光很精准也很到位;但有的推送也会扰乱听者的偏好,扑朔迷离的。听书这种方式适合听小说,比如《人世间》《平凡的世界》等当代经典,朗读者声音甜美、情感充沛,听者的情绪也跟着播者起伏,没有什么阻碍,对书中讲述的生活、经历感悟颇深,年代感强、代入感深,听者能非常好地进行沉浸式聆听;听书也适合将读过的书再来一遍,因为以前仔细读过,对作者的旨意、文字的意涵、概念公式等大致走向基本了解,听的过程中也并不怕漏掉某些精彩的章节段落,比如文学史、文艺理论等书籍,比较适合研究或者考试,听者可以一遍遍揣摩;还有,听书最适合的莫过于情节明快、错落有致的故事,比如悬疑推理、人物传记、稗史巷闻等,听者会跟着播音者的声音紧张、落寞,跟着高兴、难过。“听书”在听的过程中生成了某些文字以外的成分:音效、旋律、调值什么的,却也消解了某些属于“读书”的味道,这味道就是读书带来的“美”吧。

比如我们独有的汉字之美。汉字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仍然鲜活的具有形声、指事、会意等的文字。比如“日”“月”“水”“湖”等,写来悦目、想来悦心。不论阅读的方式如何改变,是纸质的书籍或是电子文档,读书都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一字字、一行行地读,前一个字的形态会影响到后一个字,前一句话、前一段落会影响到后一句话、后一段落,这就是文字如流水般的绵延流动,是“听”不出来的。

再比如读书独有的意象之美。意象是读者之“意”倾注于书中之“象”而创造出的对应物,是“意与象合”的审美实践。在中国,“意象”是那枝头的红杏、那瓜洲的泊船、那对影成三人的月下……是那些我们传统文化塑就的“集体无意识”。我们的悲秋感叹、折柳送别、香草美人等知性与情感的复合体,是要读书人从书本上抬起头、深呼吸,然后顿一顿才能击节赞叹的,哪里是听书能听出的味道?

还比如我们的句子段落,“少年听雨歌楼上”“壮年听雨客舟中”“而今听雨僧庐下”,人生的几个递进层次用寥寥几句表达出来,才能成就我们“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了然与豁达,这其实是需要读者经年的磨砺与修为才能体会出的几番感慨。读书本身超越了文字、超越了纸张,成为成就读书人精神力量的途径,这从书内到书外的阅读有着美学的、文化的、思想的内涵,与读书人的学养背景、知识体系、情感体验结合,从而形成“知行合一”的能力,不是“聆听”能够把握的。

想来想去,我还是坚守最传统的读书方式吧,用眼睛阅读,别受声音的干扰。我去书店、去图书馆、去文献阅览室查找书目、坐冷板凳,虽然“尘满面、鬓如霜”,但心中充满对“书”的敬畏与虔诚,读书成为心灵世界的徜徉。我无论如何都要寻找纸上的文字之美,油墨的香气,翻动书页的声响,把读书当成修行与朝圣,给每一次阅读以生命,而不去理会“听”的炫与悬,魅与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