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殿来:在求新中不断攻克技术难关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26日

本报记者 孔爱群

玻璃在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在玻璃封接这个细分领域,我国却面临很多技术瓶颈。

杨殿来从事新材料研制与开发近20年,先后主持、参与完成10余项重点科研项目,解决了航空、航天、电子领域多个关键型号新材料配套的瓶颈问题。

经多年攻坚,杨殿来研发的耐500℃高温电连接器用封接材料,解决了复杂形状高温器件的封接问题,成功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高温传感器件等关键部位,该技术的玻璃使用温度接近国外同类产品,实现了国产替代。同时,他还研制出用于铜合金封接用高膨胀系数玻璃粉,封接后电连接器信号传输能力提高一倍,解决了封接材料与铜合金不匹配封接的难题,该系列封接材料已应用于航空器件。

在民用核电站领域,杨殿来将玻璃研发技术拓宽到高精度玻璃管生产。根据“华龙一号”用硼硅玻璃管材料国产化需求,研制生产高精度、超长硼硅玻璃管,该材料作为我国“华龙一号”核电站首炉堆芯用的中子吸收材料,在核电站内部起到控制反应速率的重要作用,该材料过去长期依赖进口,周期长、价格高,且随时面临断供风险。杨殿来团队根据产品性能要求,攻克了玻璃成分控制、玻璃熔制、拉管技术、玻璃管抛磨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已为福清5号、6号,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3号堆芯供货,产品质量稳定可靠,解决了我国核用玻璃管长期依赖进口的难题,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走出去”作出重要贡献。

多年潜心科研,收获丰硕成果。杨殿来在封接用高温玻璃、特种金属封接用玻璃、电子陶瓷、特种功能涂层等领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8项,编制企业标准4项。在国际著名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余篇;先后荣获辽宁省建材行业技术革新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核集团科学技术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