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流动的日常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25日

丁春凌

《南腔北调》

怪热的,提几本难度系数2.0的书,缓解一下气氛。

郑子宁是什么人?我搜狗了一下,他在常州长大,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写过很多和语言学有关的科普文章,了解英语、法语、土耳其语、老挝语,会说上海话、广州话、河南话、西安话、沈阳话。

好家伙!

网上的文字也不知道准不准。我向来对会说两种以上语言、方言的人,都是嫉妒的。

书里,郑子宁用一种浅白的方式,把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呼等问题进行了串烧讲解。像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是咋来的?北京话是满族人从东北骑马带过来的吗?粤语究竟是不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为什么uncle和cousin就能把七大姑八大姨都装一个筐里?同样是水,南方咋叫江,北方咋叫河?

我们每个人操持的方言,凝结有太多本土记忆。可是,在小视频的攻城略地中,交流不便的方言大量消失了。郑子宁较真儿,力挺方言,并从语言学的角度,捋出多种方言的古汉语源头,打脸了九成的方言歧视。举个例子,他考证,上古时期的汉语没有卷舌音。

这让我想起个事儿:我一同事去上海工作半年后,回到沈阳,特意站在沈阳三好街一街角听两个骑倒骑驴的人聊好大一会儿。她说:平翘舌不分怎么滴?他俩唠的就是好听。

放下书,我决定,以后昂起脑袋,捍卫我讲沈阳话的权利。

还有,我上网搜了一段郑子宁和几个人给老早年那部《封神榜》电视剧配音的视频,用的是上古音。

直接把我的大脑看死机了。

《路上观察学入门》

从书名上就能猜出是日本人写的,有点偏门。我也是看了《路上观察学入门》后,才知道还有这么个学科。

啥叫路上观察学?

就是在街上走路时,去观察身边的人、事、物,然后用表格、照片或文字把它记录下来。不管是马路上的井盖还是狗撒欢的姿势,凡事皆可观察。

我总结就是街上卖呆。

19世纪60年代,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突发奇想开创了一种生活方式:以路边人的眼光来观察城市的每一个犄角旮旯,同时拍照、思考、记下自己看到的一切。

来看看他们仨具体怎么干的。他们去观察路上的一条狗如何在马路上溜达,然后把狗逛的路线画下来;他们去观察将要拆掉的烟囱,把烟囱顶拓印下来,算出烟囱的外径,跟踪烟囱的消失时间;他们去观察开美容院的T女士,每天跑很远的路去喂流浪猫……

这让我想起去年看的一本书——《流动的丰盈》,东北师大一个老师写的,他的主业是历史研究,不间断地观察自己小区的广场、书店、邻居、小商小贩等,还认真地做了记录,长达5年。

网上有人评论说:这类书记录的都是司空见惯的场景,就这,也能成书?言外之意,“卖呆日记”不配出书。

杠不过他们。

说回来。《路上观察学入门》记录的就是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的一本书。照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每天出现,一眨眼就消逝在来来往往中,不会留下文字,更没有机会进入历史。赤濑川原平、藤森照信、南伸坊则给了习焉不察的事物,一次机会。

有人问藤森:纯粹记录景物,不用文学譬喻,意义何在?

藤森笑着说:当我们在街上漫步,发现有趣的东西时会感到如释重负,仿佛这时眼睛才又真正属于自己。

《古人的表情》

“1985年河南洛阳刘台子西周6号墓出土了一件伏羲神像。宽嘴,方颌,蒜头鼻子,圆眼内凹。长发自前额披到后背(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有摇滚范儿),嘴上留有长须。头部雕有向前弯曲的手臂,感觉有些发育不良,可能本来想长成翅膀。”

这是张弛《古人的表情》的开头几句,豆瓣上说他的文字有意思,我看了下,觉得像个段子手。

书里,通过古代七七八八人面形的文物所表现的喜怒哀乐,揣度还原古人的情绪,进而探索古代社会的风俗、礼仪这些文明踪迹。文字挺轻松,没啥专业大词儿,像唠家常。

红山人为什么把猪和龙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物件结合在一起?

张弛说,一是因为无知,二是其神态盘蜷中隐含着升腾。

不知道他的说法有多少靠谱的成分。

定价14元,光彩色插图就100幅,值回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