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创新驱动,为振兴老工业基地增添原动力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16日

(上接第一版)

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2021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9%。2021年底,辽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4815家、8107家,同比分别增长37%、15.8%……新动能的马达声日趋强劲,未来可期。

深化改革为振兴增活力

国有企业是辽宁振兴的“龙头”。辽宁闯“深水区”、啃“硬骨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2017年,沙钢参与,东北特钢实现混改;2018年底,国企“三供一业”全部移交;2019年,招商局集团入主辽宁港口集团,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与沈阳机床集团实现战略性重组;2020年,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厂办大集体退出历史;2021年,鞍钢、本钢实现重组……2021年,辽宁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8.7%。

挺进“深水区”,就会遇到激流险滩。厂办大集体是历史遗留问题,拖的时间长,涉及人数多。2018年,辽宁下定决心解决这一历史难题。两年多时间,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全省关闭破产或重组改制大集体企业近2500户,安置职工44万余人。

营商环境之弊,曾是辽宁振兴发展之痛。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时强调,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

前不久,大连市委、市政府收到一封署名SK海力士/英特尔存储制造与研发基地的感谢信,称赞大连在服务企业方面,既有“力度”“速度”又有“温度”。克服疫情影响,今年5月在大连启动建设的SK海力士/英特尔非易失性存储器项目正开足马力,全速推进。

这十年,从率先立法、成立机构,到网上办、不见面审批,辽宁打出了一套改革“组合拳”;从刮骨疗毒净化政治生态,到纪检监察常态化介入以“硬约束”抓“软环境”,辽宁对营商环境进行着系统性重塑,“投资正过山海关”的势头正在形成。

改革阔步走,振兴开新局。今年初,《辽宁省推进“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发布。中部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南部发展沿海经济带,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辽东建设绿色经济区,立足辽宁、着眼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布局正在全面推开。

让人民群众共享振兴成果

走进辽宁省抚顺市,曾经的两座“劳模矿”——东、西露天矿,在资源日渐枯竭中变成了“城市伤疤”。住在采矿沉陷区的群众,现在生活怎么样了?

走进70岁的居民陈玉芳家里,94平方米的新房窗明几净、宽敞舒适,水电气一应俱有。四年前,她还和老伴住在沉陷区的老危房里,墙皮开裂、楼体变形。陈玉芳一家是抚顺采煤沉陷区1.3万户百姓变化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辽宁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一件件民生实事得到落实。

还欠账、补短板、惠民生,辽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每年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例超过75%;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跑赢了GDP增速;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十连涨”,做到按时足额发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自2015年至2020年底,辽宁建成1.2万多个脱贫产业项目,对84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15个省级贫困县摘帽,1791个贫困村销号;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23元增加到2021年的1.1万元以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钢城本溪,曾经烟囱林立,烟气弥漫,被称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如今,绿色成为这座城市的鲜明底色——“枫叶之都”美名在外,森林覆盖率达到76%,居全省榜首,旅游收入居于前列,被称为让人“看不够的城市”。

这些年,辽宁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2021年,全省平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1天;河流水质自有环境监测数据记录以来首次达到良好水平;森林覆盖率已达40%以上……

十年起宏图,而今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辽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正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全面振兴蓝图变为现实。

新华社沈阳7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