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乃林
7月10日,鞍山市演艺集团新创作的海城喇叭戏《夫妻和》排练结束,即将开启今年海城喇叭戏在鞍山百场演出的首演。好苗子需要好土壤,每年演出百场,在演出中培养演员,同时在演出中培养观众,让观众成为地方剧种“活态传承”的丰厚土壤。
此前,海城喇叭戏入选全国濒危剧种保护扶持名录,国家对其保护扶持的做法之一就是资助海城喇叭戏每年演出百场,用演出来激活这个老剧种的生命力。其实,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中,我省的辽剧、海城喇叭戏、阜新蒙古剧、二人转等地方剧种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就是尽管剧种的生成、发展、消亡都在流变之中,但剧种生命的长短、生存的质量关键就在于如何传承。
怎样破题?留下文字记录,拍下演出剧照,录下经典唱段,想尽办法保留这些地方剧种世代延续的宝贵记忆。但这样留存的资料再完整也只是一份静态的“生命履历”,而戏剧的传承更多时候靠口传心授,神韵、唱腔等往往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演员需要与老师近距离接触,耳濡目染,熏陶磨炼才能慢慢地成长起来。不但保留“标本”,而且要鲜活呈现,于是有艺术研究部门抢救性地给地方剧种拍摄纪录片,聚焦细节和绝活,注重呈现戏曲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密码。珍贵的文字、影像资料为地方剧种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即使这样,严格讲保留下来的也只是一份“活档案”。
地方剧种要活下去,就不能靠进档案馆、进图书馆、进博物馆,而是要走上舞台见观众,归根到底观众才是其生存、传承发展的丰厚土壤。否则,即使留得住剧种却失去了观众,意义又何在?就此而言,对症下药,每年演出百场,正是“活态传承”海城喇叭戏的良方。
一个剧种的传承,包括技艺的传承、剧目的传承等,也包括社会大众的观演。传承不是一成不变,是在剧种生成发展的环境中传承,在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传承,这便是地方剧种“活态传承”的本质。海城喇叭戏每年演出百场,会使编剧、作曲、演员得到锻炼、得到培养,积累经验,也会由此推出优秀剧目,剧目质量和演出水平都会得到相应提升。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剧种的社会影响力,演出回馈老观众、吸引新观众,年复一年,良性循环,剧种的生存环境就会逐步改善,为其后续发展涵养一方沃土。多演,是最好的传播,也是最好的传承。
一方剧种演绎一方故事。地方剧种有着极具地域特色、受众地域小等特点,但却是记录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最鲜活的载体。剧种的存活,既依赖着人才队伍的建设,又依赖着它生发的那片土地与那里的观众。因为,没有好戏、好演员,剧种就没有观众;没有观众,剧种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就像苗木的生长,首先要选好苗并将其深植沃土,再精心培育和施肥,才能枝繁叶茂。孤木不成林,地方剧种的“活态传承”不是只保护几个剧种传承人,而是保护现有的成熟演员,培养更多的年轻演员。地方剧种的生存土壤既然是观众,剧目创作就不能闭门造车、孤芳自赏,而是要研究当代观众所思、所需,在保持该剧种艺术特点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观众的优秀作品。当然,作品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口味,而是要引领观众,体现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让观众在领略戏剧之美的同时获得思想启迪。
当下,地方剧种观众在老化,观众又是戏曲生存的土壤,因此,培养观众还必须注重培养年轻观众,否则还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活态传承”,让好苗子在好土壤中茁壮成长,无论就演员和观众而言,最终都靠年轻的力量。
台前幕后,台上台下,海城喇叭戏等地方剧种生存、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都需要在演出中破题,在多演的实践中获得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