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赴后继 血战到底

——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基本内涵之三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14日

本报记者 关艳玲 黄 岩 王 坤

岁月无声,英雄不朽。

一把锈迹斑斑的马刀,一段浴血奋战的事迹。在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的“艰苦卓绝 浴血奋战”展示部分,杨靖宇当年在辽宁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时用过的马刀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陈列馆展陈的1000多件文物,诉说着悲壮与辉煌的东北抗联历史。

“在长期抗战中,东北抗联将士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充满了宁死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许晓敏表示,与其他抗日部队不同,东北抗联是在没有任何外来援助、长期孤悬敌后的环境下进行斗争的,弹药缺、武器差、环境恶劣。广大抗联将士舍命疆场,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为国捐躯在所不惜、宁可牺牲也要血战到底,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积极开展游击战争,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打击敌人。1936年3月19日,李兆麟率抗联六军一部化装奔袭数百里,夺取日伪小兴安岭汤旺河据点——老钱柜,击毙日本指导官7名,智擒伪森林警察110名,稳固了北满抗日后方基地,“老钱柜战斗”成为东北抗联长途奔袭取胜的经典战例;1937年3月7日,抗联三军军长赵尚志率远征部队在黑龙江海伦与通北交界,巧妙利用地形优势设伏,毙伤日伪军300余人,被称为“冰趟子大捷”,这场战斗也是东北抗联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1937年8月21日,抗联五军军长周保中调集五军警卫旅、八军三师及独立师第一旅在黑龙江依东五道岗设伏,激战6个小时后击毙日军黑石骑兵部队370余人,“五道岗截击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的狂妄气焰;1938年10月18日,杨靖宇所率抗联第一路军在临江县岔沟山区陷入日伪军重兵重围,他沉着指挥,巧妙应战,从敌方薄弱部位打开突破口,“岔沟突围战”成为东北抗联以弱胜强的成功战例。

(下转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