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化助推 文学类人文纪录片创新发展
张守志
聚焦阅读生活、文学创作、编辑出版的文学类人文纪录片,以“慢”记录展现“快”时代的文学创作和大众阅读生态,引发受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其中,《文学的日常》《但是,还有书籍》均完成第二季播出。从其制作端和传播端所呈现出的特点来看,积极探寻品牌化的制播模式,已成为文学类人文纪录片“破圈”的必由之路。
在内容生产层面,品牌化制作模式能够实现作品的差异性定位,在强化内容优势和制作竞争力的同时,有力提升受众对作品系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比如,《文学的日常》形成了散步式、漫谈式的制作定位,邀请代表性作家、艺术家、批评家重返文学现场,由作家作品的讨论,延伸至对于创作和生活、文学和人生的深入探讨。《但是,还有书籍》则以主题单元式的制作定位,围绕书籍与人的关系建立中心话题,群像式呈现多元化的写作与阅读风貌。二者在内容和风格上的不同定位,形成各异的作品气质,建立起各自的品牌形象,有效触达受众群体。
在传播推广层面,品牌化传播方式能够锚定作品的核心受众,通过全平台推广和精准营销推送,夯实风向标受众群,建立粉丝黏性,提高作品的关注度和完播率。在微博平台,《文学的日常》的话题热度达到1.2亿次阅读,而《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开播的话题就逼近7000万次阅读。与此同时,在短视频平台,其系列作品的内容切片和二创剪辑,通过制播团队官方账号、自媒体账号进行推送,实现了作品全平台、多链路的品牌化推广传播。
随着人文纪录片类目细分化、制播垂直化趋势愈发鲜明,需要借由品牌化制作和传播策略,不断扩大文学类人文纪录片的影响力。以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打造经典力作,充分彰显其人文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使更多受众在纪录片中汲取文学的滋养。
以影像记录的方式续航阅读
刘艳妮
作家、译者、编辑、出版人、漫画家、图书管理员、版本目录学家……这些幕后的文化匠人,透过一部名为《但是,还有书籍》的阅读类纪录片走进大众视野,把书籍内外鲜为人知的故事搬到观众面前,让更多人了解一本好书的发掘过程,感受一群爱书之人对书籍和阅读的坚守。
《但是,还有书籍》《文学的日常》这类以书籍和文学为主题的小众纪录片频频“出圈”,它们不追求主题的宏大,也不致力于科普说教,而是以轻松、平实、温情的视角,围绕书籍与文学,用微观叙事方式呈现小人物的日常和内心对阅读的坚守,引发观者的思考与共鸣。
《文学的日常》聚焦于文学作家,主题不以深厚见长,而是以作家和朋友对谈、走访、体察等形式,展现作家对时代及生活的认知与感悟。镜头中,作家与朋友游走于戈壁滩、古城、市井胡同、村庄等,串联起作家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和作品世界,为我们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提供了一个日常的切口,也使我们意识到,我们与作家处于同一个世界中,启发我们重新发现自身内心世界的丰饶。
《但是,还有书籍》中有“阅读在路上”的内容呈现。第一季中主人公朱利伟随拍地铁上的读书人,鼓舞我们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阅读邻居”读书会的“走读”计划将行走与历史、文学深度结合。在第二季中,《从纸上到路上》的三位主人公凭借内心对阅读的渴望与坚守,“按图索骥”,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一步步地向着心灵深处迈进,并完成了“读者—行者—作者”的身份转化。
在今天这样一个追剧2.0倍速的时代,文字工作者与影像记录者用初心联合打造了《但是,还有书籍》《文学的日常》《文学的故乡》等小众纪录片,放慢了日常生活的步调,把我们拉回阅读现场,以独特的影像纪录方式为点亮生活的那盏明灯提供续航力,让我们在坚守阅读的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