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迎教育合作美好未来

——中国(辽宁)—中亚教育合作分论坛扫描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13日

中国(辽宁)—中亚教育合作分论坛会场。

本报记者 杨丽娟 王荣琦

海浪声声,海风习习。经过阵雨洗礼的校园格外凉爽。

7月12日,中国(辽宁)—中亚教育合作分论坛在大连外国语大学开幕,来自中亚五国的13所高校以及国内43所高校的校长、知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200余人 “云端”相聚,以“深化教育合作,共迎美好未来”为主题,共同回顾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年来在教育领域取得的合作成果,见证辽宁与中亚国家高校交流合作新发展,共绘高质量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蓝图。

简短但高效率的分论坛,收获了教育合作成果,凝聚起开放创新共识,揭开了中国—中亚教育合作新的一页。

打造教育开放新高地

坚持共赢共生,深化教育合作。分论坛开幕式上,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 我省大连外国语大学、辽东学院、沈阳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4所高校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化工大学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国立大学、塔吉克斯坦俄塔斯拉夫大学、乌兹别克斯坦外交大学4所学校签署5项合作协议。我省高校对外合作的“朋友圈”进一步扩大。

“辽宁深度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加快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与中亚五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持续提升教育国际化质量和水平,着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省教育厅厅长冯守权在致辞中表示,辽宁高校与中亚五国高校在互派留学生、互派专家、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承办此次分论坛的大连外国语大学,是我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学校党委书记王伟辰介绍,学校已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国的6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实质性合作交流关系;依托学校在俄语区建立的2所海外孔子学院、上合组织大学中方校长办公室等高层次平台以及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部级学术机构,积极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邀请知名外籍专家举办学术讲座、大师班课程,充实教学、丰富课堂,承办各种大型赛事、教育论坛、学术研讨会,选派优秀本科生及研究生赴孔子学院担任志愿者。

中国医科大学于2018年发起,并和国内外的一些知名医学院校共同创立了“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该校副校长刘莹在分论坛上展示了联盟成果:自成立以来,联盟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充分挖掘各方优势和潜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种活动,目前成员单位已发展到20个国家71个医学教育机构。

不断提升中国同中亚国家师生交往的深度和广度。沈阳师范大学于2020年获批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联合能源与环境催化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一带一路”欧亚俄语国家文化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进一步拓宽了与中亚国家高校多领域、多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杨杰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为中亚学生开设了线上“汉语+文化”中文课程,近200名中亚学生参加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的“汉语桥”线上团组交流项目,推进中亚教育交流持续发展。

打造教育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辽宁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正高质量地大步迈进。

开启教育合作新征程

民心相通、文明互鉴,教育合作是基石。如何筑牢这块基石?

分论坛期间,与会大学校长、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围绕“携手应对挑战、促进开放融通”“开放共享、创新合作”“中国—中亚30年教育合作与交流:回顾与展望”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拓新时代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四大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为中国—中亚教育的明天建言献策,描绘未来。

上海合作组织大学多年来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教育合作,为推进包括中亚各国在内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全方位合作提供专业的人才保障。“要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打造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项目,搭建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的桥梁,实现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上合大学中方校长委员会主席刘宏倡议,在上合大学合作框架下,中方项目院校与中亚国家上合院校继续秉承“上海精神”,促进中国和中亚国家文明互学互鉴,促进青年人文交流事业发展,努力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共享优质资源,全面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合作提速发展。” 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秘书长郑薇在致辞中表达的观点,也是中外大学校长的共识。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陆安慧教授建议,全方位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拓展中国与中亚国家高校间的合作,逐步建立一批双方高校单个学科或交叉学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内蒙古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赵东海期待,与各优秀院校开放共享、创新合作,打造面向中亚高等教育高地,推动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协调联动。

数字经济浪潮奔涌,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推动着新时代教育踏浪前行。聚焦变化,上海艺博会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战略总裁张涛呼吁更多上合组织国家年轻人参加人文交流活动,借助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促进文化交流与教育合作,为深化中国和中亚各国教育合作赋能。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以开放共享的理念构建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的教育合作必将迎来美好的未来!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 杨靖岫 赵敬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