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业合作 谱写共赢华章

——中国—中亚农业合作分论坛侧记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13日

中国(辽宁)—中亚数字经济分论坛会场。

中国—中亚农业合作分论坛会场。

本报记者 杨少明 徐铁英

核心提示

风从海上来,拂面八方客。7月12日,作为第九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中国—中亚农业合作分论坛在美丽的滨城大连举行。

来自我国和中亚五国的官员、学者、企业家等代表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围绕农业领域的国际贸易、科技协作、产能合作等话题建言献策,畅谈合作前景,开展务实交流。

今年是中国与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30年来,农业合作已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黏合剂”和“催化剂”。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彭廷军认为,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宣告中国同中亚五国关系进入新时代。在这个时间节点举办中国—中亚农业合作分论坛,对于进一步拓展农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互利共赢,共创美好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挖掘市场潜能 做大农产品贸易“蛋糕”

分论坛以《诚品辽宁·食安天下》宣传片开场。大屏幕上,东港草莓、庄河蓝莓、凌源鲜花、西丰鹿茸、盘山河蟹、营口海蜇……一个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特定画面,吸引着与会嘉宾的目光。

“和国内不少地方一样,辽宁与中亚国家在农业资源方面各具特色,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合作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是共建利益共同体的重要结合点。” 辽宁省农业行业贸易促进支会秘书长武建说。

作为我国农业对外贸易较为活跃的省份之一,辽宁农产品进出口额近年来年均在100亿美元左右,常年活跃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有1000余家。辽宁与中亚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尤为迅速,去年对中亚五国的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38.58%,农产品进口额同比增长了48.34%。

如今,哈萨克斯坦的骆驼奶、吉尔吉斯斯坦的蜂蜜、塔吉克斯坦的干果、土库曼斯坦的棉花、乌兹别克斯坦的车厘子……日益多样的中亚特色农产品走进中国消费者的生活。而我国许多优质农产品也不断进入中亚市场,如大连的扇贝、海带等弥补了当地海产品短缺的遗憾,丰富了中亚百姓的味蕾。

我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由1992年的1.75亿美元增长至10.73亿美元。其中,中国从中亚五国进口农产品4.66亿美元,约是1992年的137倍。

武建表示,中亚国家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辽宁是中欧班列重要始发站,这为双方农业贸易合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后,在粮食、坚果、食用菌、水果、畜产品、水产品及饲料添加剂等深加工农产品领域,双方可以共同激发市场需求,做大贸易“蛋糕”。

“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一直在不断提升,农产品贸易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彭廷军建议,双方要积极拓展渠道,深化经贸合作,探索新形式新业态的合作模式,特别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挖掘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等合作潜力,进一步发挥农业服务贸易在双方农业生产转型中的作用。

插上科技翅膀 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五国通过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建设、农业技术培训及学术交流等形式,不断加强科技合作,为地区各国农业发展增添动力。

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我国旱区农业科技成果向国内外转化推广的重要集散地,上合组织农业基地从2020年10月就在杨凌运行。

“依托基地,我们开展农业援外培训和远程技术讲座,参训学员已达2.4万人次;围绕农业科技示范,先后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上合组织国家建设8个农业科技产业园,为促进上合组织国家间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合作、保障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上合组织农业基地、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何玲说。

除了杨凌,一些中方农业科研机构也积极投身于同中亚国家的科技合作,在品种改良、植物保护、高产栽培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下转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