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赴国难 气贯长虹

——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基本内涵之二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12日

本报记者 王 坤 关艳玲 黄 岩

烽烟已远,英魂永萦。

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这部壮丽史诗中最惨烈、最艰苦、最令人动容的重要篇章,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白山黑水、茫茫林海中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凯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

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是对他们英勇事迹的生动注脚。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许晓敏说,东北抗联的斗争,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而是为驱除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信念之战,是明知牺牲仍然前仆后继的悲壮之战,也是中国人民永不屈服的尊严之战。

“同仇敌忾、铁骨铮铮、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在每一名抗联将士身上都有体现,它唤醒更多同胞振奋精神,万众一心,投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之中。”许晓敏说。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爱国官兵,各民族、各阶层的民众自觉行动起来,自发组织起各路抗日义勇军,人数最多时达30多万。

“起来!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抚顺人孙铭武、孙铭宸兄弟与留日学生张显铭自发组织“血盟救国军”,成为辽东地区第一支高举义旗的抗日武装队伍。他们谱写《血盟救国军军歌》,号召民众去战斗。

曾任凤城县公安局长的邓铁梅以“武装抗日,保卫家乡”为宗旨组建东北民众自卫军,在辽东三角地带,给日伪军以有力打击。被捕入狱后,面对敌人拷问,他义正辞严、掷地有声地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是中国人,当然要反满抗日。”

本溪人苗可秀从东北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投奔邓铁梅的东北民众自卫军,被委任为总参议,后来成立了中国少年铁血军。29岁的他面对死亡仍大义凛然:“为国家争独立与自由,为民族争生存与荣誉,为民众造福利,为人类求和平,这是人类最高尚的精神,最美妙的行为。”

“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爱国情怀是孕育东北抗联精神的传统基因。”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惠宇说,正是因为怀有满腔救亡图存的爱国情怀,东北抗联将士才有了矢志抗日的英雄壮举,唤起了全国亿万军民同仇敌忾,把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升华到一个崭新阶段。(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