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于党 信念如磐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11日

(上接第一版)

1934年初,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分别在南满、北满、吉东地区召开义勇军首领联合会议,当时一位干部曾问杨靖宇,党中央在关内,我们在关外,怎么领导我们呢?杨靖宇回答,打日本,必须有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个路线已经有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抗日斗争。

战斗异常激烈。在敌人强大的进攻面前,在时时刻刻的政治诱降中,在孤悬敌后的艰难环境中,中国共产党是东北抗联将士坚持苦斗到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

“广大抗联将士以坚定的信仰信念勇往直前、矢志不渝,遵循党的抗日救国总方针,坚决执行党的决定,将对党的无限忠诚铸刻于骨肉之中、渗透到灵魂深处。”许晓敏感慨道。

赵一曼遭受残忍折磨,怒斥敌人:“你们这些强盗,可以让整座村庄变成瓦砾,可是,你们消灭不了共产党人的信仰,打败不了中国人的抗日决心。”

赵尚志领导的游击战给日军造成重创,两次被错误开除党籍,依旧信念坚定,“我不能一天离开党,党也不要一天放弃对我的领导”,忠诚不改,惟怀一颗赤子之心,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壮烈殉国。

“要打倒敌人,就要流血牺牲,不要怕。我们的鲜血绝不会白流,我们的革命红旗,会插遍全中国!”在生命垂危之际,魏拯民嘱托警卫员一定要把文件转交给党组织,因为“它比生命更重要”……

东北抗联斗争进入苦斗阶段,游击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1939年,在一路军最艰难的时期,杨靖宇发出这样的誓言:“一个忠实的共产党员,为民族解放事业,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可动摇的,最后胜利的决心是坚定的。”

许晓敏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砥砺前行、奋发有为,一个决定性因素就是我们党始终拥有一批对党绝对忠诚、信念绝对坚定的拥护者,他们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东北抗日联军失去了与中共中央的组织联系。杨靖宇根据中央精神和全国形势,于1936年6月和11月组织抗联部队两次西征,试图与东征红军打通联络,直接接受党中央领导。

“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和经济封锁之艰苦;弹尽粮绝、挨饿受冻之艰苦,长时间与党中央失去联系,孤悬敌后更是苦中之苦。”王惠宇说,但队伍从未放弃战斗,从未放弃寻找党组织,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忠诚。

一次次西征、一次次派出交通员,东北抗联不懈努力寻求恢复与中共中央的联系。1941年,抗联主力在困难形势下被迫转入苏联境内,抗联领导人提出:“东北抗日游击运动,不论其现在的情势如何,它是中国共产党整个革命斗争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坚决维护了党对东北抗日斗争的领导权,维护了抗联旗帜不倒。1945年,东北抗联和苏联红军一起反攻东北,并在决定着中国前途命运的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烽火已熄,记忆长存。

东北抗联用鲜血和生命熔铸了一座精神丰碑。东北抗联精神代代传承、历久弥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东北抗联精神正是新时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最好的“补钙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对我们增强时代使命感,筑牢信仰基石具有重要意义。传承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补足精神之“钙”,为实现辽宁振兴发展新突破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更好地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