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 岩 王 坤 关艳玲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东北抗联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抗联精神穿越历史时空,历久弥新。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独立创建和领导的一支重要抗日武装。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在白山黑水间、茫茫林海中,东北抗日联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生命和鲜血熔铸成东北抗联精神。他们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篇章。
丰碑永驻,薪火长传。
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福安巷3号的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眼下四周已是高楼环绕,走进肃穆庄严的门楼,那段壮阔波澜的历史仿佛仍然澎湃其中。1931年9月19日上午,枪声未息,《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发表;次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并响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站到斗争的最前沿。
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许晓敏说,《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发出的第一篇抗日檄文,是号召中国人民奋起进行民族救亡的第一声呐喊,“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才能将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
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仿佛黑暗中点亮了灯塔。杨靖宇、周保中、冯仲云、魏拯民……大批党的骨干力量紧急赶赴东北,在加强对抗日义勇军武装的支持和援助、积极争取他们接受党的抗日主张的同时,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
时年仅26岁的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与战友们相约:“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与东北人民共患难、共生死,不驱除日寇,决不罢休。”
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用决心和斗志诠释初心,用热血和生命践行使命。到1933年初,党直接领导的巴彦、南满、海龙等抗日游击队逐渐成为东北主要的抗日武装力量,后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
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惠宇回顾这段历史时表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东北人民革命军和其他各抗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前后,东北抗日联军发展为11个军,共3万余人,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北满三大游击区,在南起长白山,北抵小兴安岭,东起乌苏里江,西至辽河东岸的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对日伪军进行大小几千次战斗,粉碎了敌人的数百次“讨伐”。
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位于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是抗联史实陈列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广、史料最全的综合性陈列馆。一件件珍贵的文物,诉说着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把参观者的思绪带回到那段峥嵘岁月,在反映绥宁反日同盟军成立、城墙砬子义勇军聚首、侯林乡联合军议事场景的木刻版画前驻足、沉思。(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