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父母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11日

朱忠鹤

有人说,优秀的父母是让孩子做自己。武志红的这本《自我的诞生》虽然按照作者说法,“它主要是写给成年人看的”,但实际上,这本书却用了更多的篇幅与笔墨,描述了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3岁之前的孩童,再到童年时期的孩子,这三个重要时期“自我”的形成过程,这样看来,它更像是一本儿童心理学著作。

从孩童时窥探成年人性格形成

当前,压力与情绪成为困扰现代中国人最多的心理问题。但,面对同样的压力与情绪,不同人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岿然不动者,有之;惊慌失措者,有之;彻底崩溃者,还有之。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差别呢?

在武志红看来,这是一些人“没有形成抽象意义的自我”。 虽然一些成年人以成年人形象示人,表面上看是一个个独立的成年个体,但本该在孩童时期就形成的“自我”他们却没有形成,在心理上更像是有一个孩童,因此,遇到事情后他们深陷情绪泥潭中不能自拔,痛苦不堪。

那么,那些形成了抽象意义的自我的人是什么样子呢?用一位作家的话说,“他们不仅自在,还充满尊严感和完整感。”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别,与不同人在孩童时期的不同遭遇密切相关。《自我的诞生》虽然是一本科普类心理学读本,但文中还是掺杂了大量的心理学概念与理论,庆幸的是,作者武志红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案例娓娓道来,才没让这本书晦涩难懂,沉滞不堪。

比如,在对儿童心理形成过程进行剖析时,他就对一位母亲引以为傲的“我十几岁的孩子,在我面前没有秘密”这个说法进行了批评,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病态共生”。

从婴儿出生到步步长大,这是一个人不断形成自我的过程。从母体里分娩坠地,第一个月的婴儿对外部世界完全不感兴趣,这是正常的自闭期。出生两个月至六个月,则是正常共生期,典型特征就是“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而从六个月之后至3岁左右,则是进入到分离与个体化期,这里的“分离”指的是身体上的独立,个体化则说的是心理上的独立。在良好的养育下,一般孩子到了3岁左右,就会形成个体化自我。

3岁以后的三年左右时间里,男孩会与父亲“竞争”母亲的爱,女孩会与母亲“竞争”父亲的爱,通过所谓的“竞争”,孩子初步知道了竞争与合作,为下一步进入社会奠定基础。

相较于传统的儿童心理学分析,武志红还提出了自我诞生与发展五阶段理论,同时抛出了两个概念——“基本的满足”和“必需的边界”。至此,《自我的诞生》这本书在沿着一个人的心理成长路径一路走下来后,最终完美收笔。

在种种矛盾中发现症结所在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且又提纲挈领地重述了一遍武志红有关儿童心理成长历程的讲述,着实因为这一时期对一个人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比如,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就是因为一些人没有走过共生心理期。就像刚才所讲,孩子从出生后的两个月至六个月,属于正常共生期,这一时期“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的共生心理是正常的,但之后则属于病态了。但恰恰一些人即使在成年之后,仍不能正确区分“我是我、你是你”。日常生活中,婆婆视儿子为自己人、儿媳为外人的认知,则是这种心理的具体体现。

由此还衍生出另外一个话题:边界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很多人是缺乏边界意识的,这里的边界,既包括地理空间上的边界,也包括身体边界、心理边界和财产边界。

对于心理边界,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的是“隐私”这个词。实际上,隐私只是心理边界中的一部分,却并非全部,这里还包括另一个心理边界的描述,即谁的感受谁负责。

武志红认为,一个成熟的个体要懂得谁的感受谁负责。当一份关系或一件事令人不舒服时,如果持有“我的痛苦我负责”的想法,人就比较容易有动力去改变;而如果持有“我的痛苦你负责”的想法,人就会总想着去改变对方,而在让对方改变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对方不配合,或者对对方无能为力的情况,这个人就会痛苦不已。其实。这也是一个人没有形成“自我”的表现。

在结合案例剖析了一些成年人身上失去“自我”后的种种表现后,武志红在这本书里还着眼于这个时代,从心理学的角度给成年人成长的建议——走向社会化,向着超级个体化的目标前进。

所谓的“个体化”,有一句较为诗意的表达——“人生只有一种成功,那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在个体化,尤其是超级个体化形成的过程中,武志红认为,一定要清晰意识到深度关系的重要性。

这里的“深度关系”,如果换一个词汇进行诠译,则是“专注”。对一个人来讲,他认为的一切美好事物其实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在制造美好中,他拿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最终成为了超级个体,遨游在广袤无垠的天空。

正如加拿大钢琴家格伦·古尔德所说,“一个人可以在丰富自己时代的同时,并不属于这个时代,他可以向所有的时代诉说,同时他不属于任何特定的时代。一个人可以创造自己的时间组合,拒绝接受时间规范所强加的任何限制。”

阅读这本《自我的诞生》,相信,你的自我终将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