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气象” 小细节看大格局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11日

李 翔

唐朝无疑是中国古代史上“黄金时代”之一。《三联生活周刊》邀请了10位专家学者,从10个侧面对唐朝进行解读——《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这本书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角度为读者揭开“黄金时代”的面纱。

一场“辩论赛”奠定大唐盛世

唐武德九年(626年)十一月,唐都长安的朝堂上正在进行一场“辩论赛”。“主持人”是刚刚即皇帝位的李世民,他向群臣抛出的“辩题”是:天下大乱之后,国家到底怎样才能治理好?

以尚书右仆射封德彝为代表的“正方”认为,尧舜以来,人心日坏,必须用强力让天下服从,“乱世须用重典”;“反方”谏官魏征却反驳,如果人心日坏,那么今日天下只有鬼魅,哪里还能有人?治理天下,关键在于朝廷自身要行得正,如孔子所言:“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两种观点其实就是传统的“霸道”和“王道”之争。朝臣中多数赞成行“霸道”,唯有满怀儒家理想的魏征坚持“王道”,认为“以德治国”才能得到百姓拥戴。唐太宗李世民最终把赞成票投给了魏征,而他取年号为“贞观”,意义正是“示正于人”。

可以说,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唐太宗是一位爱惜民力的皇帝。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唐太宗和他的治理团队都是从隋朝走过来的,全程经历了惊涛骇浪一般的隋末农民大起义,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有着切身体会。所以《贞观政要》开篇首句就是:“为君之道,必先安百姓。”

唐太宗另一个为后人熟知的优点就是虚心纳谏。在这本书里还讲了一个故事,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准备迎娶郑仁基16岁的女儿为妃,诏书都已经写好,魏征却进谏说郑仁基的女儿已经与人订婚。唐太宗派宰相房玄龄去调查,结果无论郑家还是男方家都矢口否认,魏征却一语道破玄机:订婚是公开仪式,很多人都参加了,不会有假。他们之所以不承认,是因为担心陛下报复。听到这些,唐太宗很伤心,他的伤心不是因为无法迎娶妃子,而是由于没有得到百姓的信任而感到难过。于是,唐太宗专门下了一道《停婚诏》,让天下人监督,皇帝不会无理报复。

唐朝的“世界性”

贞观四年(630年),西北各国国君联合起来共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从此以后,唐朝每一代皇帝都被称为“天可汗”。

学界公认,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主义”的朝代。唐朝为何可以做到这一点?本书从“世界性”的视角进行了解读:唐朝的“世界性”,不仅跨越了实际的边界和国境,而且打破了心理上的信念和民族之间的壁垒。如唐太宗所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的话虽然不无自夸嫌疑,但正如对内主张“以德治国”一样,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同样把“以德服人”放在“以力服人”之前,唐朝与日本的关系就很能说明这一点。唐高宗李治龙朔三年(663年)八月,唐、新罗联军与日本、百济联军在朝鲜半岛白江口交战,这也是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正面交锋。结局是唐军大获全胜。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在白江口之战后数十年,日本一直在全国修筑工事,时刻担心唐朝会趁势进攻日本本土。然而,作为胜利者的唐朝却不断向日本示好,不但送还战俘,还输出日本所需的文化。慢慢的,日本开始认识到白江口之战失败的关键不是军事,而是文化制度,是先进战胜了落后。702年,日本终于心悦诚服,以学生的姿态向唐朝派出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遣唐使。此后100多年里,遣唐使往来中日之间,持续不断,鼎盛时期使团人数近600人。

在对外交往中,唐朝开放、包容的姿态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唐朝允许外国人入境居住,且自主管理。尤其是7世纪和8世纪,走在长安车水马龙的宽阔大道上,随时会遇见突厥人、西域人、波斯人、大食人、拂菻人、日本人、新罗人、天竺人、真腊人、骠国人……他们中有元首、大臣、使节、士兵、商人、学者、留学生,还有僧侣、艺术家、工匠、歌姬……用现在的话说,当时的长安就是一座国际化大都市。

此外,唐朝允许外国人参加科举考试,参政做官,晚唐时期就有一位大食人李彦昇考中了专为外国人开设的“宾贡”进士。唐朝还允许与外族通婚联姻,唐太宗21个女儿有8个招了异族的驸马,包括唐朝皇帝也有“跨国婚姻”。本书引用《新唐书·诸帝公主传》的记载,提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外国妃子曹野那姬生的女儿寿安公主“虫娘”,从小高鼻深目,很明显是一个混血儿的长相,这是历史上少有的中国皇帝娶外国女子为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