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鹤
最近几年,“三星堆”考古发掘热度再涨,这一切缘于2018年“古蜀文明保护传承三年行动计划”的启动。万众瞩目之下,与三星堆有关的新闻报道、各类书籍层出不穷,记者与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切入并关注这个已经沉睡了三千年的古代文化,段渝的《发现三星堆》是其中一本。
作为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段渝对三星堆的打量视角显然与考古学家们不同,他从已经发掘出土的文物中提炼出三星堆文化的脉络与走向,又用造型不一、技艺精湛的出土文物反过来诠释三星堆文化,在反复论述中,段渝呈现给了读者一幅既令人遐想,又令人神往的文化意义上的三星堆图景。
多种因素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文化的发现可以追溯到近百年前。1929年,四川广汉县一座老宅旁偶然发现了大量玉石器,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三星堆文化自此渐露端倪。
三星堆文化是长江上游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它的初创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稍晚于中原夏王朝;它的终结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相当于中原商王朝的晚期。如此算来,作为雄踞西南的古蜀文明连续存在千年之久,对于一个文明古国或者古王朝来说,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史上并不多见。
正因为时间跨度大、文化底层厚,段渝《发现三星堆》对古蜀文明的叩问才会显得有的放矢,对古蜀文明的梳理才能底气十足。
是什么原因创造了三星堆这个让我们这些后来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古代文明呢?在《发现三星堆》中,段渝首先提纲挈领地给出了他的答案,“古蜀之所以能在距今三四千年前就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古代文明,这与它深深地根植于博大而深厚的基础分不开,即它是立足于农业的长足发展、手工业的巨大进步、商业贸易关系的广泛建立、科学知识的积累创新,以及与其他古代文化的密切联系和交流。”
这一小段结论式的分析与总结虽然夹在书中前部并不起眼的位置,但它却对全书的谋篇布局起到了统领作用。
比如说,在“手工业巨大进步”的阐释上,段渝就借助大量彩色、充满细节张力的图片,比较了南北地区对黄金制品在图案细节上的异同。“与北方诸系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黄金制品在南方系统三星堆文化中具有极高、极优越的地位,其地位甚至超乎青铜制品之上。”
对黄金制品的推崇备至,是不是意味着三星堆文化要高于同时期的商文化呢?
段渝又从具体实物转向了对文化的分析。他特别指出,情况并非如此,二者之间的差异只能反映两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不能表示二者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为人们赋予黄金和青铜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不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这种差异,当更无足奇怪。”
段渝还举例子,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型青铜器中,没有发现象征着权力的青铜鼎,历史文献中也没有鼎的只言片语的记载,取而代之的是杖。这又说明了三星堆文化与商文化的差异。也就是说,无论在古代蜀人的观念中还是在实际政治生活中,鼎都处于并不重要的地位,这些古人绝没有把它当做权力与财富的象征。
与中原文化既独立又有交流
在对文化差异毫不避讳的同时,段渝在这本20多万字的《发现三星堆》里,着墨更多的是三星堆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及相互影响,这恰恰证明了中华文明自古至今“多元一体”的特性。
段渝将已成定论的结果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即夏商时代的古蜀文明,是一种高度发达的神权文明;夏商时代的古蜀王国,是一个行使神权政治的国家,三星堆遗址便是这个神权文明的政治中心之所在。
一种考古学文化绝不是横空出世。就“三星堆”这个神权政体而言,它是在自身高度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基础上,在文明诸要素不断产生的基础上,主要吸收了中原夏商文明和长江中游文明的若干文化因素以及其他地区文化的因素,最终形成的高度发展的古代文明。
三星堆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多是那些艺术风格与同时期中原地区迥然不同,且面部神态庄严肃穆、双眼大睁的人物头像。但实际上,除了这些风格夸张的人物头像外,三星堆遗址还出土了带着中原地区影子的青铜器,比如说,三星堆青铜人头像双耳所饰云纹,青铜大面像鼻、额之间上伸的夔龙纹饰等等,这些都是中原青铜器常见的纹饰。
段渝在这本书里也承认,在文化上有交流的同时,三星堆文化与夏、商文化也是各自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他也未回避古蜀文明与欧亚古文明交流的话题。
比如说,权杖的问题。
三星堆出土过一柄用黄金打造的金杖,这柄金杖有着多种复合性象征意义,标志着王权(政治权力)、神权(宗教权力)和财富垄断权(经济权力)集于一身,这不仅象征着蜀王最高统治地位,同时也还意味着古蜀王国是一个神权政体。
但这种权力象征物的锚定,与同时期中原地区相比明显不同。就中原地区而言,不论是历史文献还是考古资料,都没有发现用杖来作为权力象征的文化现象。但是,在西亚,是有用“杖”这种原本普通的器物,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宗教等独占权力的特殊象征物的使用历史的。这也就是说,三星堆里的“杖”是通过某种途径,吸收了近东权杖的文化因素而制成的。
不过,沧海桑田,百川归海。不论有着怎样的独特文化因素,最终,这片广袤大地上的文化与文明共用构成了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