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差点儿踏进古代“民房”

辽宁日报 2022年07月01日

本报记者 郭 平

最近辽西普降大雨,雨后初晴,记者随同朝阳市建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踏访建平县烧锅营子乡境内燕长城及战国城址。

下雨是经常令考古工作者感到心情复杂的天气,愁苦,因为雨天不能进行室外考古发掘,影响考古进度;高兴,则是因为适当的降雨能够打湿地面,专业人士可以直观地研究自然冲积面上的地层关系,甚至还有可能采集到冲出地面的文物标本,可谓如得天助。

道路两旁仍然随处可见雨水冲刷的痕迹,田间的道路更是泥泞难行。然而刚刚踏上乡间土路,朝阳市建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李波就在目力所及的地面上找寻,最初以为他在选择适宜的落脚地,然而,他的不断“发现”告诉记者这是一位资深考古人的专业素养。不久,他拾起一枚表面被雨水冲洗透亮的小陶片说:“这可能是战国时期的陶器,是陶盆的口沿”“这是表面带有绳纹的陶片,是筒瓦残片,也可能是战国的。”

我们实地探访的是位于建平县烧锅营子乡下霍家地村的霍家地城址,这个城址为我省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调查燕长城遗址时发现的。城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为170米。城墙遗址清晰,拥有南北两座城门,其中南城门的瓮圈遗址保存较好。当年李文信根据城址内采集到的丰富的战国时期遗物,以及与城址南城墙相连接的风水山古长城,首次向人们确证了燕长城的存在。

李波说:“霍家地城址处在燕长城沿线,并且城墙直接与燕长城相连,在当时可能是一座兵城。”然而多年的考古调查,他们在建平境内的燕长城沿线并没有采集到像镞、刀、矛之类的武器遗物,反映了战国时期这一带长城沿线相对和平,没有明显的战事发生。

似乎是为进一步验证这种猜想,在雨后的霍家地城址区域东侧,也就是燕国古城外面,我们仍然可以采集到盆、罐、筒瓦残片。城址东南方向50多米的地方有一条雨水冲出的水沟,在李波的指点下,记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耕土层下面有灰黑色的土层,里面还包裹着类似墙体的石头。他说:“差点踏进去,这就是文化层,留存的可能是战国古城外的房址,当年这座城址周边都有居民居住,反映当时依托战国古城,还有很多平民百姓在这一带从事生产活动。”

《史记》记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燕长城在东北地区走向比较复杂,结合考古调查,建平境内的古长城与霍家地城址这样的“连璧”关系,为《史记》所载秦开却胡后燕国所建长城提供了实证,而其周边生活居住址的发现也告诉人们,燕长城的修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先民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