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打工族争相“雁归来”

辽宁日报 2022年06月24日

本报记者 郑有胜

6月21日,记者在辽阳市辽阳县唐马寨镇的康明村和大背村采访时,与村干部聊起乡村振兴,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感受:现在村里经营大棚的中青年人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棚二代”争相回归。

康明村种棚菜有20多年的历史。过去种棚菜,50后、60后和70后是主力军,80后、90后的年轻人不想待在农村,更愿意出去打工,全村外出打工人数最多时超过400人。现在不同了,全村返乡的“棚二代”有60多人,他们纷纷回村子承父业。

为啥“棚二代”开始回归?据康明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安庆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种大棚的收入远高于打工,每栋大棚保守年均收入8万元;父母年事渐高,回乡既可创业又能照顾父母;农村基础条件越来越好,卫生环境大为改观,生活品质不输城市。

“现在回村创业,年收入一点儿都不差,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外出打工?”36岁的张冲一边收拾落茬离棚的茄秧,一边对记者说。从去年9月到现在,他种植的两栋蔬菜大棚净收入14万元。几年前他返乡,从父亲的“小土棚”起步,如今发展到两栋大棚,还养了9头牛,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距离张冲的大棚不远,是徐兴红的两栋大棚。28岁的徐兴红和爱人徐庆彪过去在鞍山市的一个干豆腐加工厂打工。3年前,夫妻俩被村民的高收入吸引回乡,接过父亲的两栋大棚、200亩地和农机具,现在年收入近20万元。

在邻近的大背村,外出打工的董鹏和姐姐董梅同样选择回村种大棚。如今,董鹏有暖棚4栋、冷棚5栋,成为全村的大棚种植“状元户”。靠种大棚,董鹏盖起126平方米的新房子。“这房子拿城里的楼房换,我都不换。”董鹏笑呵呵地说。

村里多了“棚二代”,村民多了温暖少了烦恼。大背村妇联主席李静说:“‘棚二代’的回归,解决了父母手中的大棚没人管、生活无人照料的难题,既接过父辈的‘接力棒’继续创业,又尽了孝心,同时有利于加强基层治理。”

不知不觉,时间已接近中午。记者走在乡村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上,两旁是绿油油的稻田,远望村落四周,成片的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旁的徐安庆深有感触地说:“村里‘棚二代’多起来,乡村振兴才有活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