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 令人期待

辽宁日报 2022年06月07日

高 爽

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在辽宁举办。前来参会的作家阿来在发言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生态文学作家,首先是参与、见证,其次才是书写与记录。”“生态文学必须把眼光投向更普遍的生命现象,必须把眼光投向人对自身情感与灵魂的自省。这考量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人与自然、人与土地的关联。”

阿来的思考或者说生态文学正在进行的这些“参与”“见证”“自省”“考量”,有很多成功的范例。尤其是近年来,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优化美化的文学作品,蔚为兴盛。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春归库布其》,记录库布其治沙历程,入选2019年度“中国好书”。另一本是散文作品《大地上的事情》,全书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作者苇岸自称“观察者”,耐心地观察大自然中季节的转换,观察养蜂人的生活,观察大地、麦田、飞鸟以及一切有生命的存在,文字深情又有哲理。

生态主题同样是网络传播领域的热点。当代的观众越来越喜欢从媒体上感受自然之美、自然之趣,所以在众多短视频平台上、视频网站上,与自然和自然科普有关的内容广受关注,如李子柒和她的田园生活类视频作品、专门直播大熊猫日常的一众视频号等。根据抖音发布的2021年自然科普内容数据报告,过去一年该平台自然科普类视频累计播放近330亿次,7亿人次为相关作品点赞。

我也是这“7亿”中的一员,很迫切地想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关注的自然科普博主和视频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入驻哔哩哔哩网站后,一下子就吸粉无数,播放量最高的一期是《跟中国国家地理社长一起出差是什么体验?》杂志社编辑跟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长的社长李栓科走进青藏高原,在李栓科的眼中,海拔4000米之上的每一口空气、每一块石头、每一棵小草都有一个绝美的故事。另一位网络上比较火的科普作家张辰亮,同样来自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网名“小亮”,他的“网络热门生物鉴别”主要为网友解答关于动植物的种类问题,网友随手拍下家里的大飞虫,就会去喊他认认;有人拍了两种颜色不一样的松鼠找他辨别,他能把一大堆颜色由浅到深的松鼠的种类说个明明白白,生动有趣,分分钟都涨知识。

“美丽中国”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坚定走生态文明之路,源自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观念构成了中国生态文学以及所有与生态有关的文化产品的哲学和美学基础。作为现代话语的生态文学,可以追溯到屈原、陶渊明、王维……那是我们文化血脉中的一部分,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从事的是与生态有关或者无关的工作,生态文明的理念已经从顶层的制度设计变成每个人的生活实践,我们对自然的感情,我们对生态文学和文化产品的需要,远远超过了我们自己的认知。

这正是自然类和自然科普类视频产品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基于此,我们相信中国的生态文学一定可以提供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的底气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