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鸿
书来到我们手上,就像我们去了远方,不管多远的远方皆可瞬间抵达。卡西莫多专注地俯视曼妙女郎时所在的巴黎圣母院、范仲淹望着滔滔洞庭湖慨叹时置身的岳阳楼、苏轼吟咏“也无风雨也无晴”时的贬谪之地黄州、海明威年轻岁月里时常溜达的塞纳河畔,都近得如同就在身旁。阅读让身心不受空间束缚。
然而,远方切不可作狭隘解。它不仅指向空间距离上的存在,还指向时空距离上的遥远。既如此,与不曾谋面的古圣先贤对话,便不再是奢望。普天之下可以达此愿望的路径,仅此一家别无其他。于此,便显示出其平易与珍稀并存的双重属性:一方面,阅读人人可为,人人皆有开卷品鉴之可能;另一方面,阅读人人应为,它给人带来的润泽无穷无尽。
与先贤对话以古人为师,聆听并牢记其教诲,是所有阅读者可随时享用的福利。读巴金《随想录》,同感于说真话的轻易与艰难;读沈从文《湘行散记》,被他对故乡对妻子的爱打动;读钱钟书《围城》,折服于他笔下不时闪现的幽默与睿智。翻开一本书,即请一个良师入家门。不同代的良师穿越千山万水而来,于困境时给予指点,于衰颓时给予鞭策,于荣耀时给予提醒。
开卷有益,诚哉斯言!阅读是丰富并壮大自我。足不出户,即可千山万水尽入眼中,万千气象纳入心中。古往今来的能人、伟人、贤人,莫不受益于书籍尤其是经典著作的润泽,莫不在回望往事时欣欣然于书香的无私赐予。陕西作家柳青被路遥视为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路遥在《柳青的遗产》中如此评价道:“当我们读《创业史》时,常感到作品所展现的整个那段生活就像一条宽阔的长河在眼前淌过;而在这条波涛汹涌的长河中,我们如果在任何一个湾道里停下来,便会发现那里也是一个天地——而且每一处都有一种独特的风光。”这部被路遥读过七遍的长篇小说,陪伴他度过多少孤独、寂寞、心酸、愤怒、无奈、欣慰的时光,是读者不难想象的。
文学上的代际传承与美好影响,其不能错过的画面正是阅读时的情不自禁。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普希金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演说》写道:“我肯定地说,没有一个诗人像普希金那样在全世界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与其说这是陀氏一己阅读的强烈体验,倒不如说是他对周遭阅读现状的敏锐体察。普希金作品发出光芒,其中之一不也悄然注入陀氏至今影响不衰的长篇小说里?
阅读是给平凡的人们,装上一对可以高飞的翅膀;阅读是为受困于礁石中的小舟,送去可以冲出重围的勇气和动力。读出一片天,不见得都是波澜壮阔的,也可以是悠然自得的。这片天可以是头顶的广阔蓝天,也可以是书海中怡然自得的自留地。“阅读,让我们成为移民。”西班牙诗人弗罗斯特说。这个比喻抹去了国度的界线。精神上的移民不必有护照,不必办签证,只消悠悠然地开卷即可。
读福克纳的小说,仿佛领略了他小小的家乡里大大的风情,读者开拓了眼界的同时也扩展了心胸。足不出户,却仿佛横跨太平洋到达风情万种的彼岸世界。司马迁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两种求知方式貌似不同,实质却是一样的。按照弗罗斯特的话来说,司马迁在2000多年前就是移民了。他为了写作《史记》,但凡对他创作有帮助的地方他都去过了。可见只要是不曾去过的地方,通过阅读统统都可以到达。如此说来,人间小世界,书中反倒是大世界了。不囿于一家之见,不固步自封不自我设限,这是阅读带来的活力。只要执着地读着,便拥有一颗充满无限可能的心。这样的人,一定是胸襟宽广、视野开阔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