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关艳玲
风云、高分等关键型号卫星光机结构,嫦娥五号月壤钻取机构空心钻杆,“祝融号”火星车的车轮、移动结构等50余种零部件,天和核心舱太阳翼展开机构关键部件……这些关键结构所使用的复合材料,都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马宗义研究员带领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团队进行的自主研发。
金属基复合材料在我国起步较晚,长期受国外技术封锁。近年来,我国航天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结构轻量化、高可靠性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金属基复合材料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关键材料。
“在国家需求面前,科研人员就要勇挑重担”。马宗义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担攻坚克难的重任。他从零起步,逐渐建立起以15名博士为核心的40余人的研发团队,打造出国内最强的金属基复合材料研发基地。
“科研非一朝一夕之功”。马宗义带领团队摸爬滚打不知多少个日夜,一路闯关,无数次往返于实验室与中试车间之间,将论文与专利转化成产品与技术。团队挥洒的汗水,最终凝结成多项“首次”“首台”“首套”的成绩:马宗义带领团队开发出结构、功能及其一体化等多个复合材料体系,突破了大型复合材料坯锭制备、自由锻造等技术难关,相关产品在多个关键工程中获得批量应用,为深空探测、载人航天、高分辨对地观测等任务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攻克了铝基复合材料、超厚铜合金和铝合金等材料的焊接难题,工艺应用于我国首台高温气冷堆核燃料贮运容器制造、复兴号高铁车体制造等多项工程;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6项,发布企业标准4项。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以原始创新突破应用瓶颈”,这是马宗义矢志不渝践行的科研理念。秉承这个理念,他带领团队解决了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一个个“卡脖子”难题。针对未来的重大工程需求,他带领团队又开启了攻坚克难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