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摸清近6万部古籍家底

《抱朴子·内篇》《扬子法言》等553部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辽宁日报 2022年05月13日

修复师王斌正在整理破损的古籍书页。(省图书馆供图)

本报记者 郭 平

核心提示

作为文化大省,辽宁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古籍藏量丰富、年代久远、版本珍贵而备受瞩目。在已公布的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我省共有553部古籍精品入选,2021年《辽宁省二十六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正式出版,标志着我省摸清了古籍家底——1912年以前的古籍58533部。自2007年以来,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巧手”们累计修复古籍近20万页,包括《永乐北藏》《龙藏》《御制盛京赋》等多部古籍;古籍再生性保护和数字化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已经发布古籍 2500余部全文影像,过去藏身于库房里、少人得见的古籍正向社会大众敞开心扉。

古籍普查中屡有新发现

古籍普查还可能有新的发现吗?省图书馆古籍文献中心主任刘冰的回答是肯定的。

藏于省图书馆的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唐仲友台州库刻本《扬子法言》身份的确认,在古籍普查中曾引起国内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古籍普查中的重大发现。

类似的发现还有宋版藏经残卷,这一古籍已经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6年,古籍保护工作者还在杂物中发现了一批残破的碑帖拓片,经过认真清理,竟然整理出1000余件碑帖拓片。

省古籍保护中心组织全省30家古籍收藏单位,对1912年以前的古籍收藏进行普查,完成全省58533部古籍的登记,《辽宁省二十六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在2021年正式出版,摸清了家底,有利于我省更加有针对性地保护古籍。

此外,我省积极参加《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在目前公布的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我省共有宋刻《抱朴子·内篇》、南宋台州库刻本《扬子法言》等553部古籍精品入选,省文旅厅还组织开展了4批《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和“辽宁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申报评审工作,全省共有3179部珍贵古籍入选。

修复古籍近20万页

明代《装潢志》里讲“不遇良工,宁存故物”,说的是古籍修复如果处理不当,反而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009年,辽宁省古籍修复中心成功入选首批12家“国家级修复中心”,2014年成立了“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辽宁传习所”。2021年,省图书馆正式取得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

如今的省古籍保护中心依托省图书馆,建立起了一支业务精深、老中青结合的修复人才梯队。自2007年以来,他们累计修复古籍近20万页,修复了包括《永乐北藏》《龙藏》《御制盛京赋》《御制增订清文鉴》等多部古籍。

据介绍,继省图书馆2008年入选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以后,沈阳市图书馆、大连市图书馆、辽宁大学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档案馆、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旅顺博物馆和沈阳慈恩寺相继入选,古籍保护水平大大提高。

省图书馆搬入新馆后,善本古籍采用木制书柜、樟木匣加以保护,普通古籍采取钢制密闭书架,樟木隔板,能很好地起到防虫、防尘和防光的作用;古籍和特藏书库采用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来控制库房的温湿度,可以常年将温度控制在16℃至22℃、湿度控制在45%至60%的最佳状态。

古籍良好的保存状态为合理利用提供了最基本保障。

再生性保护让古籍“活起来”

刘冰说:“我们觉得古籍保护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挖掘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社会,展现辽宁历史文化底蕴。”

馆藏精品古籍再出版便是省图书馆实施的一项古籍再生性保护措施,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辽宁省图书馆藏陶湘旧藏闵凌刻本集成》。这部高仿真全文全彩影印重新出版的古籍,让人们得以重见闵凌刻本的神采。

2017年5月,辽宁省图书馆“中国古籍”数据库首次在线发布古籍数字影像101部,此后又探索建立了“辽宁珍稀古籍数字化阅览平台”,截至目前已经发布古籍 2500余部全文影像,数据容量达71TB。

同时,我省有关单位经常组织古籍宣传推广活动,如举办了“楮墨菁华 内府缥缃——馆藏清代内府刻书展”“儒家印象——孔子暨七十二弟子图像展”等,让普通读者走近古籍,了解古籍。

古籍保护工作者还深入大学校园,举办了“走近古籍——品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中华古籍在装订以及拓印方面的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