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工人有力量,改造得世界变了样

尉凤英:总是在奔跑的铁姑娘
辽宁日报 2022年05月11日

正在车间工作的“铁姑娘”尉凤英。

因为疫情原因,住在沈阳市皇姑区的89岁的尉凤英许久没有出门,看着街上稀少的行人,尉凤英的心里有些焦急。她担心厂里工人们的健康,也担心厂里的生产状况。

这位曾受到毛泽东主席13次接见,被誉为“党的好工人”的劳模,当年“总是在跑的铁姑娘”,即使不再年轻,“奋斗”的执念依然刻印在骨子里,一如70多年前。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为加快各项建设的发展速度,青年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根据生产建设的实际需要组织了青年突击队。在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无数和尉凤英一样的青年组成了40多万个青年突击队,活跃在基本建设的各个工地上,活跃在农业战线上,为我国形成初步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尉凤英说,自己只是这股奋斗洪流中最小的一朵浪花!

苦难岁月磨炼钢铁意志

1933年6月,尉凤英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一个普通的煤矿工人家庭。3岁那年,身为煤矿工人的父亲积劳成疾撒手人寰,这让本就十分清贫的家更是举步维艰。回忆起那段岁月,尉凤英很是感慨,“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们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她做零活养家,带我们要饭、捡煤核、挖野菜,那时候,能活着就不容易。”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尉凤英家分到了 100斤高粱米, 还有10元钱的补助,“我们终于吃上了饱饭,是共产党把我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放出来。”那些艰难岁月的磨砺,让尉凤英意志变得坚定,内心也慢慢变得强大。

1952年8月,尉凤英来到东北机器制造厂(现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辽沈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入厂前的学习。1953年1月27日,20岁的她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上了学徒工。

当时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落后工业空白,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和建立国民经济体系,制定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地相继开始了大规模工程建设,几百万青年工人参加了矿山和工厂的建设,近百万的青年工人参加了基本建设。青年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1954年,我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木工青年突击队在北京展览馆工地正式成立。突击队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由18名技术较好的青年团员组成的。他们曾以181个工完成原计划478个工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146%。这一出色成绩给全国青年以极大影响,青年突击队随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21岁的尉凤英当时正是满身的干劲。“我进厂3个月就以徒工身份独立生产了,入厂半年就加入了共青团,成为党组织重点培养对象。”尉凤英说,“我第一天到车间上班,对师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师傅,你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一把子力气,不怕脏,不怕累。’”

奋斗成为“终身的目标”

说起当年的自己,尉凤英说,在车间里她就两个念头:不懂就问,然后埋头苦干。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尉凤英晚上也在车间做模型,有时干到天快亮了,她就在车间里找两块砖头枕着睡觉。

“那时候正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关键阶段,沈阳是志愿军武器装备供给的要地,我们厂生产任务极为繁重,当时大家都很辛苦,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尉凤英说,当时全厂上下都在开展“红旗检查”“蓝旗监督”的满堂红竞赛,工人们夜以继日不下火线,产品一出来就昼夜兼程运往前线。有一次,尉凤英因为一次小失误耽误了生产进程,为此还大哭一场。“那时候谁也不想拖后腿!”

学习文化技术,大搞技术革新,也是当年青年突击队的重要活动内容,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后,在突击队中出现了学习文化技术、大搞技术革新的热潮。

“我们那时候眼里都是学习,生产、创新,食堂师傅簸箕簸黄豆做到了豆、皮分离,建筑工人用筛子筛沙子将细沙和沙粒分离,这些都会给我启发,把这些原理结论用于技改模型上。” 靠着一股子钻研劲,从1953年到1965年,尉凤英共搞成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她用434天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120天时间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

那时候尉凤英住的是职工集体宿舍,“刚开始工作得晚了还回去睡觉,后来有时回去得太晚,怕打扰了同屋工友休息,我就坐宿舍门口睡。再后来干脆就不回宿舍了,就在车间睡!”尉凤英说。

正是因为当年和尉凤英一样的这批热血青年的不懈奋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特别是在“一五”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10.9%,国民收入以11%的速度递增,中国工业初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965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学习》。2013年4月28日,尉凤英作为辽宁的劳模代表应邀参加了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全国劳动模范座谈会。2019年,尉凤英获国家“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并获邀参加国庆70周年彩车巡游。

在尉凤英家的客厅墙上,挂着两幅照片,一幅照片是1964年,她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另一幅照片是2013年,她作为全国劳动模范代表进京开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与她亲切握手。尉凤英说,这些荣誉是她一辈子的珍宝。

退休后的尉凤英经常会去政府部门、企业、部队和学校作讲座。虽然行动已经有些不方便,但尉凤英只要接到邀请,从没拒绝过。尉凤英还和全国劳模夏云龙、夏志国等一起传承爱岗敬业、不断创新、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她还担任了几十所中小学的名誉校长、校外辅导员、德育老师、客座教授和英雄中队辅导员等职务,向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

“工作可以退休,但党员永远不能退休,劳模精神永远不能退休!”尉凤英说。

记者手记

火红年代火红青春

上世纪50年代初期,作家王蒙在长诗《青春万岁》里这样写道:“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那一年王蒙刚刚19岁。

在老劳模尉凤英的家里,到处都可以看到那段朝气蓬勃青葱岁月的影子。一张张老照片,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闪耀着青春的光彩。

有人说,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火热的年代,它纯粹、明朗、坚定,从1954年全国树起了第一面青年突击队旗帜开始,热血青年们就开始为之奋斗。无论是“张百发青年突击队”,还是“冰峰五姑娘”,60多年前,无数青年就这样怀着无尽的干劲,意气风发地奉献着自己火红的青春。也正是因为这千万名青年的付出,才有了中国历史上史诗般蜕变!

尉凤英说,当时大家最爱唱的歌曲就是《咱们工人有力量》,而在青春里,把全部的力量和热情都献给祖国是他们最幸福的事!

对于曾经的青年人来说,那些奋斗,是勇往直前的动力,而对如今的青年人来说,坚持奋斗,是开拓创新的源泉,更是继往开来的力量支撑。

那些曾经挥洒汗水的青年,我们想念你们,并且怀着骄傲,注视你们。

青春万岁!

青春之歌

1947年,在东北解放区文工团里工作的马可到佳木斯发电厂参加义务劳动。休息的时候,一位老工人询问他有没有关于“工人翻身”的歌曲,回到住所的马可决定创作一首歌颂工人的歌曲,不久后,他便在《工人四季歌》的基础上创作出了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

歌词如下:

咱们工人有力量,嘿!咱们工人有力量,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呀么变了样,发动了机器轰隆隆地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造成了犁锄好生产,造成了枪炮送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