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

辽宁青年志愿垦荒团:用青春换良田
辽宁日报 2022年05月11日

当年垦荒团青年留下的珍贵照片。

垦荒团青年曾经用过的背包。

沈阳市沈北新区兴隆台镇东二里处,有一座红顶白墙的三层小楼,这里是沈阳青年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它的前身是沈阳市青年农场,也就是辽宁青年垦荒团战斗过的地方。36岁的副总经理王未正翻阅着一本手写的老厂志。6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芦苇、狼尾草遍布的荒地。那一年,曾有一群20岁上下的青年男女,带着希望和憧憬,踏进了这片土地。

20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对粮食和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增。如何发展农业、增产粮食成为摆在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1955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农村工作部 《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初步意见》,7月团中央发出 《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向全国青年发出“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呼吁,从而掀起一场大规模的青年志愿垦荒运动。数十万热血青年在党和政府以及团中央的组织下,扛着“向困难进军,把荒地变成良田”的旗帜,相继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全国各地。辽宁青年志愿垦荒团正是在这个时期成立。几年的时间里,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年轻人,烧野草、住茅棚,开启了坚韧不拔的垦荒历程。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垦荒精神,创造了建设奇迹。

青年志愿者开启“垦荒运动”

1955年8月,以北京石景山区西黄乡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为首的5名青年,向共青团北京市委递交了倡议书,组建一支由60人组成的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中央开始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

与此同时,共青团辽宁省委也向辽宁省委和团中央递交了请示报告,阐述了组织辽宁青年志愿垦荒团的意义及具体实施的方案。不久之后,辽宁青年志愿垦荒团办公室成立。这也是团辽宁省委首次组织城市青年到农村开荒,经过考察,办公室将垦荒地点选在了沈阳北郊的兴隆台——当时那里有一块约800余垧的荒地!

团省委同沈阳团市委在沈阳市高小、初中毕业生中进行动员工作,得到广大毕业生的强烈反响。从倡议发起到9月24日,沈阳市报名参加垦荒团的青年人数达到6881人。

1957年1月的《辽宁日报》曾记录了垦荒队发起人之一张静茹报名成为青年志愿者前后的故事。张静茹毕业于沈阳市第11中学,团省委组织辽宁青年志愿垦荒团,张静茹很快就报了名,家人不同意,她用女拖拉机手梁军的模范事迹说服家里,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成为新中国第一批青年志愿者中的一员。

在垦荒团,像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沈阳青年李宝光原想进工厂当工人,听到成立青年志愿垦荒团的消息,立即申请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开荒。大连青年随庭治首次申请没有被批准,多次找到团市委表示自己的态度决心,终于得到组织的批准。

最终,经过考核,由55人组建了辽宁青年志愿垦荒先遣队,其中有3名党员,24名团员,45名男青年,10名女青年。

1955年9月26日上午,在沈阳红星剧场,沈阳市各界青年代表为垦荒团举行了热烈而隆重的欢送大会。从此,每年的9月26日就成了辽宁青年志愿垦荒团团员的节日。据统计,全省先后有近900名青年参加辽宁青年志愿垦荒团。

建家园,让荒地开花

1968年出生的刘秀梅,现在是沈阳青年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会计,也是公司里年纪最大的员工。她说,以前时常会听身边的一些老人讲起当年垦荒团的故事:“第一批辽宁青年志愿垦荒团团员是在1955年9月来到兴隆台,那时候天气已经很冷,团员们还得自己盖房子。”刘秀梅说,为了找到盖房的原料,很多垦荒团团员要到20多里远的辽河去挑沙,到十多里外的石佛寿岗打石,1955年11月20日,团员们终于盖好了36间宿舍。“垦荒团团员们还在村中央修建了一处花坛,弄了个运动场,铺了5条宽马路。后来又成立了医务所、缝纫组、理发室、邮政代办所。”

在盖房和修水利的同时,垦荒团团员还昼夜兼程战斗在荒地上,用勤劳的双手开垦出良田近890垧。

沈阳市青年农场的厂志上,记载了当年垦荒团青年们劳动的场面。团员分成了水田队、旱田队等队伍,早晨投入生产,晚上站在简易的住宅门前,跳集体舞调剂生活。他们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有的团员带病劳动,有的团员顶风冒雨,有的团员几天几夜连班,有的团员几个月不回家。

为实现理想,垦荒团团员辛苦但乐观。

“以前很多场里的老人还会时常念叨起一些垦荒团团员当年干活的口号,在冬天脱坯时,垦荒团团员会说:‘诸位同志别胡闹,听我把脱坯的事唠一唠,南风刮北风飘,脱坯的队员情绪高,有的说有的笑,有的嘴里哼小调,有的脱,有的倒,有的稀泥堆上把舞跳’,挑土盖房时他们又会说:‘两筐泥肩上担,登上跳板奔房檐,防陡坡走路难,灵活的小伙用斗传’等等。”刘秀梅说。

1956年春节,团省委干部刘宝昌没有回城里,而是在垦荒团举行了自己的婚礼。这一年也是垦荒团成立一周年,垦荒团有3人入党,75人入团,涌现出更多的积极分子。同时还培养出30多名管理干部,40多名技术员,5名电工,24名水泵手,33名会计,20名畜牧饲养员,60多名土建工人……到1958年垦荒团3周年时,垦荒团团员都成了农村战线上的行家里手。在经过垦荒团这个大熔炉锻炼后,当他们走向其他岗位后,在各行各业都是骨干分子。

三年的时间,900多名垦荒团团员把890垧荒地开垦出高产田,置办了一套种植400垧水田、旱田的生产设备,建筑了470米房屋,420米的畜牧场,还有可供400人食用的蔬菜园地,3年共收获粮食150万斤,除部分自用,其余全部上缴国家。

垦荒团团员刘坤阑曾在日记里写到:“我们不仅让荒地开花,而且要果。这样当我到秋后探望故乡的时候,也好告诉亲人,我们在那里做了些什么!”

1958年,辽宁青年志愿垦荒团移交到沈阳县(今沈北新区),并创办了沈阳县农业专科学校。1962年后,垦荒团员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兴隆台,几经变革之后,当年的兴隆台成为后来的沈阳市青年农场,2021年10月29号,更名为沈阳青年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

每年的9月26日,都有辽宁青年志愿垦荒团团员不约而同从全省各地赶往兴隆台,看望那里的一草一木,回忆青春岁月。

60多年前,辽宁青年志愿垦荒团团员在这片荒地之上开垦希望,建立起自己的家园,也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记者手记

年轻背影写满坚韧

青春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曾有那么一群人,把这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祖国的拓荒事业。

今天,后辈们还会时常翻阅那本手写的青年农场的老厂志,这本上世纪80年代不知由何人编写的厂志成为他们心中的“图腾”,因为“那群垦荒队员,他们值得被铭记”!

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在比谁身上补丁更多的年代, 那是一个所有年轻人都在以“多干活”为荣的年代,那是一个火红的时代。在垦荒队队员们宣誓的誓词里曾有这样一句话:脚踏着边疆的荒地,背负着人民的希望。

热血青年的赤诚就这样翻涌在荒芜的土地上,最终开出绚烂的花朵。

直到今天,他们身上折射出的那种时代精神,依然对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强大的推动力和影响力,也为我们留下了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那一堆曾经熊熊燃烧的篝火,仍然闪耀着理想、奋斗、奉献和希望的光辉。

1955年8月30日,60名青年高举队旗,高唱《青年垦荒队之歌》,从北京工人俱乐部礼堂徒步向火车站进发,开启了奋斗之路。那些年轻的背影,写满忠诚与坚韧,在最美的年华里,合当奋意向人生。

那是最美的青春。

青春之歌

电视剧《有一个青年》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实景拍摄的单本电视剧,拍摄于1979年。主题歌为由凯传作词,王酩作曲的《青春啊青春》,在当时广为传唱。

歌词如下:

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彩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若问青春,在什么地方?她带着爱情,也带着幸福,更带着力量,在你的心上。青春啊青春,壮丽的时光,比那宝石还要灿烂,比那珍珠更加辉煌。若问青春,为何壮丽?她充满深情,也充满智慧,更充满理想,为四化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