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数万丹东青年民工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辽宁日报 2022年05月11日

矗立在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塔和抗美援朝纪念馆中的雕像。

2021年,电影《长津湖》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网上曾有这样一句影评:在零下40℃的苦寒之地,一颗黑土豆都能当宝贝的艰苦条件下,面对全副武装的美军怎么赢?2021年的我们知道“他们赢了”,但1950年的他们并不知道“我们能赢”,只知道“我们必须赢”!

72年前,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中,青年团在广大青年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提高了青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广大青年成为抗美援朝的绝对主力。据统计,以出国作战时间计算,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平均年龄不到30岁。

半个多世纪,硝烟早已散尽,但那些青春热血里流淌着的不怕牺牲的勇气,那些一往无前的执着,那些用血肉之躯承载着的对人民和国家舍我其谁的责任与使命,我们永不敢忘!

前线后方青年都是绝对主力

因为工作需要,位于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翻阅了不少历史资料,那些老旧的照片上一张张年轻的脸庞,让宫绍山感慨万千:“虽然已经无数次看过这些照片,但每次重温都会让我的心里再次翻起波澜!”宫绍山告诉记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青年投入了热血和青春,他们是战场上和后方支前队伍中绝对的主力,更是最重要的胜利元素之一!

和其他地方相比,因为紧邻前线战场,辽宁青年作出的贡献也更多!

1950年12月和1951年6月,团中央两次动员青年学生参加军事学校,鼓励广大青年踊跃支援前线,确保战场的后勤需要。在辽宁,在战争初期,仅辽西地区就有3万余名青年参军,2万余名青年参加担架队,2000多名青年参加各种军事运输、修桥补路。

义县东关村村长刘纯带头动员儿子、侄子、外甥3人参军,带动了全村几十名青年积极参军。东丰县八区女团员曲凤兰动员其丈夫参军后,带动了全村85名青年报名参军,新民县六区朱家街3名党员报名参军后,带动47名青年自愿报名参军。海城一中的学生们立誓:“祖国什么时候需要我们,我们就什么时候为祖国服务。”报名参军的有230多人……

宫绍山告诉记者,这些新兵平均年龄在19至22岁,“1950年9月到10月,当时丹东市大批人口已经疏散,留下的人很少,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仍然有1000多名青年报名参军!”在抗美援朝期间,仅丹东市就有数万名青年民工奔赴前线,市民献血58万毫升,全市3万多名妇女为抗美援朝做鞋38.8万双、大衣1万件、棉被3万条。

1951年,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开展捐献飞机、大炮、坦克的号召。广大团员青年响应号召踊跃捐献,“中国青年号”“中国学生号”“中国少年儿童号”飞机凝聚了广大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很多农村的团员、青年还超额完成捐棉、售棉任务,为志愿军被服提供了保障。

英雄辈出舍生忘死保家国

在战场上,志愿军中的青年指战员英勇顽强地战斗在最前线,用骄人的战绩和高尚的情操谱写了辉煌壮丽的青春之歌。

志愿军第40军第120师第360团第2连7班副班长秦永发来自辽宁西丰,1949年5月,21岁的秦永发响应号召参军,1950年10月赴朝作战。在入朝后第一次战役中,他炸毁美国重型坦克一辆,首创步兵打坦克的范例,1951年,秦永发在一次战斗中牺牲,时年23岁。王宝福是金州前关村(今大连市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前关村)人,一次战斗中,为了保护战友,夺取阵地,他拉开手榴弹导火索,与敌人坦克同归于尽,壮烈牺牲,时年25岁。他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第一个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志愿军第42军第124师第372团第4连班长冷树国是辽宁盖州人,1951年1月,第三次战役中,他与战友俘敌十多人,毙敌军官4人,并亲手活捉美军少校军官1人。那一年,他刚满20岁。志愿军第38军第114师第342团第3连连长赵连山是辽宁省清原人,他在第四次战役坚守汉江南岸防御战中,两次带领小分队炸毁京安里大桥,有效地迟滞了敌人的进攻;带领全连坚守京安里以北350.3高地时,7次打退有大量飞机、坦克、炮兵支援的美军3个连的进攻。战至最后,他提着没有子弹的驳壳枪把冲上来的敌人吓得滚下山去。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执行战勤任务的青年人也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溪县(今本溪满族自治县)赵家村支前民工小队队长关文德,大米袋子别人扛一个,他扛两个,抢运炮弹,他也比别人扛得多、跑得快,多次带领小队出色完成任务,他所在的中队也因此荣获“快速中队”的称号。1951年,关文德作为抗美援朝战场上30万民工的代表,参加了国庆典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来自阜新县伊吗图乡(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伊吗图镇)的村民宁儒贤,跟随辽宁阜新担架队,冒着敌人的炮火,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下了数百名伤员。为了减少伤员颠簸,他曾在山坡上跪着将伤员抬上去。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宁儒贤被评为“支前英雄”,荣立一等功。宫绍山告诉记者,当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有一款日记本,其中有6页是英雄照片,宁儒贤的照片就在其中。

记者手记:

最好年华最热的血

“即使有一天,我百皱的胸襟再经历不起几度残阳尽染,我如霜的鬓角再迎接不了几度劲风挑战,在这连苍鹰也会铩羽的古稀年华,我仍想代现在所有的年轻人,再次高喊出这嘹亮的口号,向志愿军英雄,致敬!”

这是一次聆听抗美援朝老战士演讲之后,一位大学生写下的感言。

采访中,宫绍山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个细节:战场上冲锋时,冲在前面的战士牺牲的危险是最大的,于是冲锋时安排在前面的都是老兵,之后才会是新兵,这就是所谓的“老兵带新兵”。而那些所谓的“老兵”,也不过是二三十岁的青年!在危险面前,他们选择了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

铭记,是最好的传承。

那些年轻的战士们,在最美好的年华,毅然奔赴战场。

他们用血肉之躯作战,最终取得胜利,靠的是责任,是担当,是不怕强敌的民族风骨,是前赴后继的英雄主义精神,更是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

在最冷的夜里,他们有最热的血,最美的青春。值得我们铭记,更值得我们学习。

青山忠骨,倘若英雄三更有梦,那必然是和平的新中国,富强的新时代!

青春之歌

《英雄赞歌》是电影《英雄儿女》的插曲,由公木作词,刘炽作曲,张映哲、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济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等演唱。

歌词如下:

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