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

大连海事大学支教团:向西出发 播种希望
辽宁日报 2022年05月11日

李康第一次去青海支教时与三完小的孩子们在一起。

“那里的孩子都有红红的小脸蛋,喜欢奔跑,喜欢肆无忌惮地笑……”

大连海事大学第21届支教团的彭博回忆起在青海同仁支教的经历时仍心潮澎湃。从渤海之畔到烟波浩渺的青海湖,大连海事大学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毕业后选择到偏远地区支教一年,在那里贡献青春的力量。他们是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下简称“支教团”),他们一次次西望,一次次出发,践行着青春的诺言。

“在这里我看到了最纯净的灵魂”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好的青春。

彭博身材瘦高,英俊的脸庞,干净利落的短发,治愈系的笑容,大学生气质显露无遗。

与记者交谈时,他一直保持着礼貌的微笑。2022年4月的一天,在大连海事大学研究生宿舍,回忆起3年前的支教场景,他还记得许多的细节。

2019年,彭博作为学校第21届支教团青海服务队队长,与另外4名支教团成员从家乡出发,几经辗转在西宁会合。彭博的家乡重庆气候温润,求学的大连也是气候湿润的海滨城市,初次来到青海这个西部内陆省份,干燥的气候条件便是摆在面前的第一关,鼻子干到流鼻血,皮肤过敏脱皮,这些困难在支教大学生的热情面前都不值一提。

在西宁,彭博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他们在青海省团校统一培训了3天时间后,便分赴各自的支教地。彭博等5名来自支教团的大学生目的地是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从西宁客运站出发155公里的路程,两小时的车程。

彭博说,两小时的车程,他看到了不一样的西部风景,水质仍是青色的黄河,神奇的喀斯特地貌,不长植被的土坡,一切都那么新奇。

提着重重的行李,站在同仁市三完小的校门前,彭博内心充满无限期待和憧憬。在三完小,彭博负责3个班的英语教学,3个班一共146个孩子,每天需要批改146份作业。支教一年的时间里,彭博非常珍惜“老师”这个称谓,他每天认真备课、写教案、给孩子们的作业做批注,想把自己每天的24小时都投入到教学中,把每分每秒都用在孩子身上。

三完小的孩子英语基础薄弱,彭博在加强读写训练的同时,刻意加强孩子们课上课下的听说练习。他建了三个英语阅读群,每天布置英语作业,督促孩子们每天朗读英语单词和课文。批改完书面作业,他还拿着手机一个个地听,同时认真地做好标记;利用休息时间帮助孩子们改正发音上的不足,读得好的同学会受到奖励,以此来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付出终有回报。彭博所教的班级在一次期中考试中,英语平均分超过90分,这更坚定了他要为孩子们“拼尽全力”的决心。

一年的支教生涯中,彭博保持着一周20节课的课时,经常一天讲下来嗓子累得直冒烟。可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彭博说:“在这里我看到了最纯净的灵魂,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童真和丰富的想象力。我能够给予他们的只是知识上的正确引导,他们带给我的却是无价的真诚和快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学生们心中的“彭老师”。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

李康是彭博的校友也是他的前辈。2008年李康作为第十届支教团团长来到同仁市三完小支教。与彭博等学弟学妹的支教经历不同,李康曾经两次到同仁三完小支教。

如今李康是大连一家金融机构的高管,每天的时间表都安排得满满的,然而当和记者说起当年的两次支教经历时,他似乎忘却了时间。“李本加、央宗、羊慧、陈鸿、李杰,这些都是我支教时的学生。李本加曾经是我在青海下乡捐赠活动时的翻译,我带他去过北京、吉林、西安、大连等地,他的愿望是能够考到大连上大学;羊慧是我支教所带班级的班长,成绩非常好,后来考到北京的汇文中学,我去北京时还请她吃过烤鸭呢;央宗是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女孩,我曾经带着她到沈阳领取2008年辽宁省年度人物的奖杯,到大连去看过大海……”时隔多年,与孩子们相处的画面仍不时浮现在李康的眼前,他至今还与这些孩子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奉献的青春最美丽。李康从进入大学时起,就加入了学校志愿者社团,一年后任社团主席,并与大连市慈善总会联系,建立了大连市高校第一个义工站。大学期间,他带领义工队伍累计服务1万多个小时。

2008年本科毕业后,李康参加了由团中央、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担任第十届支教团团长,赴同仁三完小担任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和另外3个班级的体育老师。支教一年,他除了认真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还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去家访,与学生快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情。

支教时,李康带着支教团的其他队员不忘继续公益事业,他通过网络向全社会发起了西部“1+1”的倡议,铺开了大连海事大学西部“1+1”的网络平台。全国各地的资源开始涌向同仁市。据统计,他们当时在21个小学和村落共计完成了2.5万公斤新旧衣物的捐赠,累计捐赠文具价值7500元,同时还设立了5个专项奖学金。

2009年第一次支教后,李康回到大连海事大学攻读研究生。“同仁、三完小”成了他常挂在嘴边的词。他常说“支教一年,自教一生”,一年的支教生活不仅给当地的孩子送去了精神食粮,也是每个支教团成员思想升华的过程。在那里,教育者同时也是受教者。

“既然魂牵梦萦,何不就此归去。”2015年研究生毕业,找到了一份安稳工作的李康毅然辞职返回青海同仁。这一次他在那里成立了同仁县志愿者协会和同仁县公益协会,建立七彩小屋、“新希望”培训学校和“好孩子”微信平台,继续在这块热土上播种青春的梦想与希望。

在同仁,他组织的公益活动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感染着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李康乐在其中,他不无感慨地说:“年轻的时候就要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这件事本身就变得非常有意义。”

在大连海事大学,像李康、彭博一样,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的学生还有很多,自1999年加入研究生支教项目以来,大连海事大学共招募并派遣240名优秀学子赴青海、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等5省区9县17校开展支教工作。

他们在教书育人中练就过硬本领,在无私奉献中投身强国伟业,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记者手记

感谢自己年轻无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

名校毕业的大学生为啥会选择去条件艰苦的地区去支教?

“希望做一个革新者,通过鲜活的教学方式,让更多的乡村孩子得到全方位的成长。”“能够去支教,首先要感谢自己,年轻而无所畏惧。” “我想告诉他们很多有关美的事情,我找到了美在这里,在一切人心中的那个重要位置。”

这是无数个选择将青春挥洒在祖国需要的边远山区的青年给出的答案。他们胸怀理想,信念坚定,勇于拼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李康、彭博是那样的青年,他们有知识、有见识,他们接受时代馈赠的同时也反哺时代。新时代的青年,遇到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青年的新时代,也收获了建功立业的人生机遇。时代托举起青年,青年也定不会辜负时代。

今天的新青年们,脚下依然有千山万水,前路也依然有艰难险阻,他们敢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他们必将书写和咏唱无愧前人、无愧时代、无愧人民的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

《让世界充满爱》是一首中国公益歌曲,由郭峰作曲,陈哲、刘小林、王健、郭峰、孙铭作词。2008年,该曲获得中国流行音乐盛典暨改革开放30周年流行金曲勋章。

歌词如下: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这颗心永远属于你,告诉我不再孤单。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同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