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张老照片再现辽宁农村团组织历史

辽宁日报 2022年05月06日

共青团台安支部旧址。(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赵乃林

5月4日,展示辽宁第一个农村团组织的“台安县青年运动史展览”在鞍山市台安县开展。本次展览由共青团鞍山市委主办,136张跨越近百年的图像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台安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历史。

老照片再现的红色青春记忆

展出的第一张老照片是当年台安县的黄沙坨小学校舍,这座普通的起脊平房就是当年中共台安支部的旧址,也是共青团台安支部的旧址。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李姝向记者展示了一本《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组织史资料》,书中介绍说台安由于地方偏僻,交通闭塞,是反动统治的薄弱地区。加之人民生活贫困,阶级矛盾日深,党领导人民群众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展览表明:1927年7月,中共台安党组织成立后,不断发展共青团和“读书会”“文学研究会”等党的外围组织,壮大革命队伍。1927年8月,在中共台安支部领导下,成立了共青团台安支部,其时,共有团员11人,黄吟秋任书记。这是辽宁地区的第一个农村共青团组织。

在党组织领导下,团支部开展反帝、反封建,提倡新文化运动。当年秋天组成5个时事宣传队,进行抗日活动,并多次掀起学潮。到1931年7月,团员发展到70余人。

展厅内,一本90多年前的《先声》刊物纸张泛黄,卷了毛边,但它却是这段红色历史的珍贵见证物。李姝介绍,为宣传马列主义,揭露封建统治,中共台安支部于1928年1月15日在黄沙坨小学创办《晚霞》周刊,32开本,该校教员李述申任主编,每期100份,启发青年教师和学生思想觉悟。之后又陆续改名为《先声》《晨曦》。

实物讲述青少年革命者的故事

展览共展出70张反映台安革命历史的黑白照片及人物画像,穿越时空,将党史、团史上的英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仔细观看照片中的人物神情,震撼人心的仍是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激扬奋进的青春力量。

一张充满稚气的肖像讲述了一位少年英雄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陈德生,1934年出生于台安县新台乡六台子村南沟屯。1947年冬台安县解放,陈德生第一个报名参加了革命。1948年2月21日,一伙国民党散兵乘坐马车从辽河东岸向高升方向逃窜,路经南沟屯时被陈德生等人发现。陈德生堵截并拖住敌人10分钟,为我军最后在盘山三道梁子全歼这股敌人赢得了宝贵时间。就是在拦截敌人时,陈德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纪念这位为革命牺牲的儿童团长,解放后六台子村改名德生村,小南沟屯改成德生屯。

展览有5万多字的文字内容,讲述了17个像陈德生这样的台安革命青少年的故事。

展厅内陈列的一些实物,更是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真实的历史。共青团台安支部第一任书记黄吟秋的衣服,还有他写的回忆录;油印的《先声》刊物,尽管已无封皮,但内页刻印的文字依旧清晰;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时期,共青团鞍山市委写给志愿军的慰问信……每一个物件,似乎都带有历史的体温和情感。

这个展览共有“开篇”“峥嵘岁月”“建设新中国”“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五个部分,展现了台安县及鞍山市团员青年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奋斗足迹。记者了解到,共青团台安县委目前正面向社会征集有关台安团史的实物和史料,以进一步丰富展陈内容,并将其办成不落幕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