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农户在智慧化水稻种植试验区育苗基地管护秧苗。本报记者 郑 磊 摄
本报记者 陶 阳
“通过传感器自动补水、排水、上肥,咱在家里用手机就能种地。”一见面,“全国十佳农民”洪蕴来就兴奋地介绍起今年水田生产的智慧化升级,“这真是政府投资,咱农民受益!”
5月2日,气温回升,风力不大,在沈阳市区以北30余公里的沈北新区兴隆台街道,一台台农机在耕地里轰鸣驰骋,为水稻插秧做最后的准备。而在洪蕴来500亩智慧化水稻种植试验区,智能化给排水系统施工也进入了尾声。
主管直径0.4米,支管直径0.25米。在现场,施工人员按照图纸,将一根根12米长的水管热熔连接后,放到深1.5米的沟中,并在地下连成一个个巨大的网格。洪蕴来说:“利用远程控制,水缺多少,自动补上,肥料也能按需随水下田,不但省工省时省肥,效果还好。”
洪蕴来的这套智能化给排水系统,是水田育秧、插秧、管理、收割、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智慧化升级的重要一环,也是沈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2019年以来,沈北新区已建设8.38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等工程,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智慧化水平,进而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去年兴隆台街道1.04万亩项目区粮食增产达到41.8万公斤,直接受益农户1443人,人均增加纯收入1882.9元。种地越来越“省事儿”,收入越来越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自然不断提高。
“以前两亩的小池子坑坑洼洼,农机有劲使不出。现在水田池扩大到10亩、还平整,农机跑得才带劲儿。”(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