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建筑师镜头下的中国古建之美

辽宁日报 2022年04月25日

许维萍

提示

“源于自然法则的建筑思想伟大且独具一格”,这是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在《中国建筑》结语一章中的断语,也是他在长达3年的时间里拍摄、记录、思考中国建筑艺术的结论。厚厚两册的《中国建筑》通篇以图文并茂的直观样式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建筑思想的博大精深。中国建筑艺术,是内在本质与外在形式合一的典范,造就了古典的辉煌;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外显符号,是民族灵魂的完美表达;中国建筑艺术,生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是中国精神的艺术再现。

异域视角呈现中国建筑之美

翻看上下两卷的《中国建筑》,700余幅照片、100余幅测绘图令中国古建筑的独特之美尽收眼底。这是德国建筑师恩斯特·伯施曼在1906年至1909年3年的时间里探访了中国当时18个省份中的14个留存下的中国古建筑样貌。想象一下,一个外国人,在20世纪初交通不便的中国,踏遍千山万水,用当时并不普及的照相技术保存下直观而翔实的中国建筑艺术实景,让后来或毁于炮火或毁于时间或毁于人为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杰作以可视形象呈现于后来者面前,殊是太珍贵,殊是大不易。这是20世纪初期仅有的两部对中国建筑进行全面介绍的重要专著中的一部,不仅是给中国建筑史留下了珍贵史料,也是为所有对中国建筑艺术感兴趣的建筑家、研究者及后人了解中国建筑、中国文化留下的一份无价财富。

作为首位以照片形式对中国建筑进行记录的学者,有着“中国建筑摄影鼻祖”称号的伯施曼不仅从宏观视角拍摄了大量中国古建筑全景照片,同时,作为在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攻读过房屋建筑专业的专业人士,他还非常敏感地从微观视角拍摄留存下大量建筑构件、建筑装饰等中国古建筑的细节照片。从这部著作20章的章节标题就可以清晰看到这种倾向:城墙、大门、殿堂、砖石建筑、亭子、楼阁、中线对称建筑、梁架与立柱、屋顶装饰、立面雕饰、栏杆、基座横饰、墙壁、琉璃、浮雕、路边祭坛、坟墓、石碑、牌楼、宝塔。促使伯施曼以这样的视角观察中国建筑也许源于他异域学者看到中国建筑时的新鲜、陌生与震惊,但不管源自何因,中国建筑通过他的镜头,有了清晰入微的呈现,读者也借助这些镜头看到了这些建筑杰作中的匠心。

伯施曼的全面考察比梁思成、林徽因的考察还早20年,他的研究方向与梁思成等存在很大不同,写作过《中国古代建筑的早期德国研究》的学者爱德华·科格尔曾说:“梁思成试图根据西方学院派的体系寻找中国民族建筑的一种新表述,而伯施曼则以一种整体性的方法去涵盖一个依然活生生的文化。”是的,对于伯施曼来说,中国古典建筑呈现的是这个古老民族的思想文化与内在精神。作为一种外化的艺术形式,中国古典建筑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所有可见的物质文化与蕴含其内的文化思想观念。

中国建筑理念伟大且独特

伯施曼没有探讨建筑构造问题,关于建筑工艺、建筑材料、建筑方法等技术性问题不是他的关注点,他将目光定格在中国建筑艺术形式本身及其在艺术传达上的价值。就像他在《中国建筑之本质》一文中所盛赞的“源于自然法则的建筑思想伟大且独具一格”。

中国建筑与中国绘画、中国书法、中国音乐、中国文学等艺术形式一样,是依附着中国文化根脉生长出来的艺术之花。其外在空间表达和细节呈现处处相合于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追求。无论是“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的观念,还是“贵在中和”“和谐统一”的追求,都在中国建筑中有着直观而具体的呈现。伯施曼在走访过程与大量的拍摄中显然感受到这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冲击,他的论述也处处体现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与探寻。他写道“几乎所有的中国建筑群都会涉及一个十分突出的主题——南北中轴线……这既是对可观可感宇宙的再现,更被当作与自然秩序等同的道德秩序的象征。”“圜丘的三层露台代表着‘天、地、人’,这正是生机勃勃的宇宙中三位一体的象征。这种象征也曾多次出现。这些不同的设计和符号同样被用于建筑物的基座,并且通常与其他建筑构件的象征含义相匹配,比如立柱、开间和屋檐的数目。皇宫太庙大殿的三层露台同样寓意‘天、地、人’,双层重檐则象征阴阳结合,二元归一。”“院落和厅堂的主轴线;迎着正午太阳的神道;纪念性建筑、门厅建筑的三轴对称分布……以上这些林林总总的例子,都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各种不同观念。”

传承文化要重视中国建筑研究

中国建筑中楼、台、亭、阁等对空间的创造、与天地自然的融合以及建筑的每一处细节的象征意义都与伯施曼以往的经验存在着巨大差异。在这位异域学者陌生化且对比性的视角里,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在联系不断地被强化,他不只拍摄皇宫大殿、宗祠太庙那些宏伟的建筑群,也拍摄一段山墙上的不同样式、一个石头桥梁上雕刻的传说故事,在宏伟与细微间,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找寻中国精神的最直观表达。他写道:“把一个民族的内在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用外在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创造出这种外在的形式,将之作为永恒存在的纯粹表现形式,于此,每个民族的能力一直是参差不齐的。中国人在所有的艺术领域中,尤其是建筑艺术和建筑中,始终如一地将这一能力提升和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当下全球化进程中,以不同视角研究中国建筑,将过去的各方史料整理出版,与近年新发现的资料作对比,用新的研究方法作分析,无疑能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无论是对文化的传承也好,还是对于重新认识我们的文化也好,都是极有裨益的。就像梁思成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曾写道的:“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除非我们不知尊重这古国灿烂文化,如果有复兴国家民族的决心,对我国历代文物,加以认真整理及保护时,我们便不能忽略中国建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