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万物百谷生

辽宁日报 2022年04月22日

《谷雨花自芳》 国画 褚笠君

《谷雨》 篆刻 万瑞杰

《谷雨品茶图》 国画 文徵明(明)

《谷雨》 申遗国画 林帝浣

本报记者 凌 鹤

提 要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谷雨是农业上的重要节气,我国的南北方都进入农业生产的紧张劳碌时节。谷雨被赋予人文内涵,在古今精品画作中有所体现。

谷雨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一般在公历四月二十日左右。《群芳谱》记载:“谷雨,谷得雨而生也。”蕴含着“雨生百谷”之意。

谷雨三候,布谷鸣唱

“一候萍始生”。谷雨之后,降雨增多,浮萍长势变快,生长茂密。“二候鸣鸠拂其羽”。鸣鸠是指布谷鸟。此时,布谷鸟抖动身上的羽毛,开始鸣叫,仿似提醒人们不要耽误农时。“三候戴胜降于桑”。谷雨时节,在桑树上可以看到戴胜鸟,其漂亮的羽毛很吸引人。谷雨的花信风,一候为牡丹、二候为荼蘼、三候为楝花,让节气更富有魅力。

在农耕文化中,谷雨对于农业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古代农耕文明对节令的反映。《管子·四时》中说:“时雨乃降,五谷百果乃登。”

从气象角度看,从谷雨节气开始,雨水更加充沛。有谚云:“清明谷雨紧相连,早稻地区种秧田。”“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谷雨到来时,正值南方的蚕月,蚕农人家进入采桑育蚕的忙碌阶段;捕鱼为生的渔民,是出海捕捞的吉日,为此举行“开洋节”,祭海并唱戏助兴、宴饮欢呼。

谷雨习俗,围绕“雨”字

谷雨有很多习俗。如古时的“走谷雨”,这天人们走到野外踏青,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在南方有摘茶的习俗。谷雨茶也叫雨前茶,为茶中佳品。北方的习俗也很丰富,谷雨时节有“吃春”习俗,即食用谷雨前后上市的香椿,不但醇香爽口,还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椿”与“春”同音,谷雨是春天最后一个节气,人们舍不得明媚的春光,所以吃香椿再次细细品味春的味道。

在陕西白水县,谷雨祭祀仓颉的习俗一直在传承。史书记载,仓颉造字成功时,下了一场谷子雨。皇帝下诏,每逢谷雨,举办纪念仓颉的活动。

牡丹花被称为谷雨花,描绘谷雨与牡丹的诗歌名句很多。谷雨时节赏牡丹已经延续千年。《清嘉录》云:“神祠别馆筑商人,谷雨看花局一新。不信相逢无国色,锦棚只护玉楼春。”至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都会在谷雨时节举行牡丹花会,游人乐赏其中。

书画中的谷雨,天地和畅

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创作的《谷雨品茶图》,是其62岁时作品。自绘与友人陆子傅于林中品茗的场景。画作以写实手法、清雅画风,描绘苍松高耸、小桥流水、茶舍轩敞、几榻明净。堂内二人对坐品茗,童子扇火煮茶,富有情节感。

画上作者的题诗点明了意旨:“碧山深处绝纤埃,面面轩窗对水开。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文徵明的草堂茶舍,景色幽致,正是明代文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节气申遗国画《谷雨》以精简笔墨描绘雨丝飘洒中,路人钓鱼归来,画面动感十足,充满情趣。

著名水彩画家古元的《春耕》(见版面图),有着印象派的风致,又有着贴近生活的内容,以水彩的晕染变化完成耕种季节安静、朴实的诗性表达。

国画家褚笠君创作的《谷雨花自芳》,构图丰富有序,设色对比鲜明、雍容典雅,展现了“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情画意。

楷书《谷雨》,由多次入展兰亭奖等国家书法大展的青年书法家李洋书写。书作以魏碑为基,注入帖学的清朗温润,进行大胆取舍,在章法处理上采取了上面分行对齐,下面略有错落的新颖表现,使得通篇相映生姿、饶有生趣地诠释了诗歌主题与内容。

甲骨文篆刻《谷雨》,由荣获“首届中国印学奖·颂契成果奖”的篆刻家万瑞杰创作。以表现“雨生百谷”的时节气象为核心,字法上,取殷契甲骨以求文意深远。篆法上开合有度以至生动灵气。章法上,纵横交错以现虚实相生,上下相依以呈和谐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