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喜国
核心
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血脉通,经济增长才有动力。作为中央银行,人民银行肩负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等职责使命,如何疏导金融血脉中的“淤点”“堵点”,让货币政策传导更畅通有效、更好服务实体经济,不仅要把好货币调节“总阀门”,还要主动发挥人民银行连接政府与市场主体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把政府规划的“好主意”转换成金融机构的“好生意”。
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一直是资金供给的主力军。在东北地区,这一特征尤为突出,特别在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深化改革的现实背景下,全国性银行(包括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成为金融支持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全国性银行新增贷款在辽宁全省新增贷款中占比达62.88%,较2020年提高20个百分点。
为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进一步发挥好金融支持辽宁振兴发展的主力军作用,新春伊始,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积极开展“稳信贷、早春行”走访调研活动,通过对全国性银行逐家逐户现场督导,促进全省信贷“稳增长、调结构”。调研发现,全国性银行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稳盘压舱”作用凸显,一季度信贷投放继续在辽宁呈领跑态势,但信贷资金在向实体经济传导过程中仍存在两头“热”、中间“凉”现象。
具体而言,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围绕“一圈一带两区”战略布局,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规划储备了一批重点项目。另一方面,在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下,各金融机构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准备了充足资金。一边是有项目、缺资金,而另一边是有资金、缺项目,本该顺利对接的银企双方反而出现融资“中梗阻”,其原因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对接信贷资源针对性的谋划需要加强。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影响,当前辽宁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工业增长后劲偏弱,政府为此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但随着辽宁产业结构调整深入,传统行业、新兴行业分化出不同赛道,不同市场主体对资金需求变得多元,如果银行不能摸准实体经济脉搏,影响的就是银行信贷投放力度。
二是重建金融信用、修复金融生态需要加力。市场主体发生债务违约的个案拖累了区域金融生态,导致企业发债难度加大、融资成本增高,进而引发各商业银行总部政策收紧,对本地分支机构授权授信和争取总行战略资源均产生不利影响。修复信用生态,争取总行支持在当前十分重要。
三是打通银政企间信息壁垒需要破局。一直以来,银政企间信息传递主要通过会议、文件、线下对接等方式,各机构信息获取渠道较为分散,共享合作少。近年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下活动减少,线上平台难统一,银企间信息“孤岛”问题依然存在。特别在绿色金融、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银行对政府政策措施、人民银行货币工具、企业实际需求等缺乏精准了解,在提升专业能力、捕捉市场机遇上需进一步加强。
四是区域金融风险控增量减存量需要聚力。辽宁金融改革化险任务较重,个别机构存款业务竞争不规范,导致银行付息成本被动提升,较低的利差严重影响信贷投放积极性。同时,由于区域内优质项目储备不足,银行间竞争激烈,成本较高,造成原本有投放意愿的银行只能望之兴叹。此外,县域财政能力不强,也影响银行对政府类项目的支持。
要打破上述“淤点”“堵点”,需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协同发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工作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找准政银企间合作切入点,让政府的好政策从文件柜里“走出来”,把政府规划的“好主意”转换成让企业受惠、金融机构受益的“好生意”,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强金融支撑。
首先,要强化政策支持和宣传解读。近年来,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助企纾困政策。人民银行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推动金融为实体经济减费让利。要进一步扩大政策覆盖面,主动加强宣传引导,政策“操盘手”要走出办公室,进现场、上讲台、到一线,讲政策、讲背景、讲需求,要把政府规划文件变成银企商机资讯,通过用好用足政策提升企业对金融服务获得感。
其次,要持续改善地区营商环境。2016年,辽宁出台我国首部优化营商环境地方性法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围绕“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目标,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全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日益健全,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和信用环境建设,特别要坚决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依法保护、平等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持续改善地区金融生态,巩固和提升市场投资者对辽宁的信心和预期。
第三,要搭建全省统一信用信息平台。搭建统一信用信息平台是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持续推动信贷融资标本兼治的重要举措。目前,省内5个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收录地方企业200万户,集中展示金融机构产品787种,促成对接40212笔,融资金额达656.6亿元,但面对全省各类市场主体,信息量、覆盖面、融资量等都明显不足。要进一步加大对各行业信息资源整合,着力搭建全省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同时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探索建立产品展示、信息归集、共享交换、安全保护等各项工作机制,为银企对接提供更多信息支持,提升信用评价和风险管控能力。
第四,要构建“线上+线下”联动对接模式。银企对接不能简单搭个台子、牵条线了事,而要行业主管部门、人民银行、银保监局联动配合,要依托全省统一信用信息平台,主动向金融机构筛选推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名单和融资需求,向企业精准推送融资、担保产品和服务信息,同时收集企业诉求直达管理部门,为银企各方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此外,还要建立定期线下对接沟通机制,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企业协会、商会等在企业筛选、信息传递、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及时、高效、精准对接。
第五,要关口前移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金融机构要改变经营服务理念,不能坐等生意上门,而要关口前移、主动作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早介入、常跟进、勤辅导,量身定制综合性融资服务。要不断优化授权授信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持续加大减费让利力度。要围绕“一圈一带两区”战略,加大对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和培育壮大“新字号”的金融支持,特别在绿色金融、高端制造、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开展金融创新,形成可复制、易推广的辽宁经验。
最后,要强化行业自律,促进金融市场合规发展。要持续加强存款利率管理,有效发挥自律机制作用,特别要规范地方法人银行存款管理,坚决杜绝高息揽存现象,有效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促进存款市场健康发展。要加强贷款管理,打造公正清朗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商业可持续原则推动企业贷款利率趋势性下降,为金融系统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