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草千葩正斗芳

辽宁日报 2022年04月19日

《清明》 篆刻 刘鹏

《清明上河图》(局部) 明 仇英

《清明》 楷书 胡崇炜

《牧童遥指杏花村》 国画 张宝澍

《清明》 申遗国画 林帝浣

本报记者 凌 鹤

提 要

清明已过,大地暖意浓浓。这是一个对逝者怀念的时节。清明节既是节气也是节日。二OO六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古代清明时节有扫墓、踏青等习俗,书画作品中也有许多表现这个时节的精品佳作。

《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气候转暖,降水增多,草木繁茂,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光。

有独特的“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录,清明节气有三候,其独特之处在于有对应的花信风。一候“桐始华”。白桐的花在清明时节应时而开,是春夏交替之际的重要物候。二候“田鼠化为鴽”。鴽(rú)是指鹌鹑类的小鸟。由于鴽的花纹和田鼠很像,古人便以为田鼠在清明时节变成了鴽。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常见。与节气三候相对应,花信风也有三候,分别是此时节开放的桐花、麦花、柳花。

清明时节,正是春耕春种的关键时期。农谚有云:“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麦长三节”。此时,黄淮以南地区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在华北地区,旱作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

习俗丰富,是节气之最

清明时节扫墓祭拜祖先、踏青是人们共同的礼俗主题。另外,还有插柳植柳、蹴鞠、放风筝、荡秋千的传统。

清明之时,一家老小到山乡野间感受自然之气,涤荡心怀。民俗认为,“清明踏青人如草,长青又不老。”

在我国许多地方,至今保留着户户插柳的习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说的是清明时节男女都要戴柳枝,寓意健康与青春常在。植柳也寓意新春万物欣欣向荣之意。

各地清明节令特色食品十分多样。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南方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吃冷食、吃青团的风俗。青团是将雀麦草汁和糯米舂合,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色泽鲜绿,香气扑鼻。

书画中的清明意蕴深厚

古今书画作品中不乏表现清明节气与节日文化的精品。辽博藏明代仇英《清明上河图》,采用青绿重彩工笔,构筑了一幅颇有声势和气魄的风俗画。

节气申遗国画《清明》,由国画家林帝浣创作,画面以极简笔墨、色彩勾勒节气精髓,枯枝发新芽,两只飞鸟天地畅游,和谐之气跃然纸上。

书法《清明》由著名书法家胡崇炜书写。其以唐楷为基的楷书书体,清新之中熔铸章草的古拙率意、魏碑的劲健骨力,一气呵成诠释清明节气天地和畅的生机。起笔果断,行笔简洁,灵动朴厚,韵致盎然,通篇契合唐诗的悠深意蕴。

篆刻《清明》由篆刻家刘鹏创作。其以鸟虫篆这一更为契合自然之道的艺术表现方式入印,展现清明节气春和景明、鸟虫欢唱、游人踏青。篆刻家以清字在上、明字在下的安排方式,并有意将明字的日与月旁做了大小变化的处理,既增强了印面的虚实对比和平衡感,又使文字舒朗大方,灵动有序。

国画《牧童遥指杏花村》,由李可染画院副院长、国画家张宝澍创作。其融会南北的画风与灵动的笔墨,使杜牧笔下的“清明”更富有情节感与写意性,对唐诗进行精准诠释。

傅抱石创作的国画《春风杨柳万千条》(见顶图),薄施淡绿染出大片绿荫,游人掩映于烟柳之中,春意盎然。

微论

感悟“慎终追远”

凌 鹤

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被作为节日的节气,也因此文化意蕴更为厚重——“慎终追远”。

“慎终追远”的一重解读,是谨慎思考人生于天地之间的意义,追念久远祖先的高风亮节、嘉言懿行,不忘先人历史,知道自己来处。在万物清洁明净的节气,畅怀自然、洗涤心灵,学会以爱告别,以爱相处,同时激励自身,自强自立,不堕家风。

深入思考其中之意,我们会明白“慎终追远”体现的是孝文化和重德、感恩的传统美德,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自然观、宇宙观与哲学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清明节的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是循天时而缅怀先人和已故亲人的德行,这是中华文化天人合一和人伦情怀的典型表现。其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义,文化追求是凝聚人心、和谐天人。

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是人生永恒的探求,是潜藏心底的追问。清明时节虽感逝者不可追的悲怆,但绝不沉溺于悲情,面对春的生机和希望,在超越生死的感悟中,悟出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真谛,洗礼和净化灵魂。清明节触及对人的终极关怀,在中华文化里,特别注重感恩父母和祖先。“慎终追远”的“追远”,也是一代一代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意思,是中国人爱国、爱家的深层精神元素,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内在亲和剂,集中体现血脉相传、精神相承。

“慎终追远”已成为一种文化心理,让一切生命处在和谐秩序之中,从而更好地协调人伦情感与自然社会生活。想想清明文化与习俗缘何能跨越并流传千余年,在不断演进中葆有勃勃生机,最终形成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无疑,是因清明节气与节日内含中华文化信仰、中华文化特色的融合性、凝聚力。

清明的本义是生态“清净明洁”。在天人和谐相应的宇宙观里,人们从自然万物的孕育生长,联系到人类生命的繁衍和个体人生取向。踏青、祓禊即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与大自然亲近、感受生命和谐的心理需求,也表现了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张扬生命活力的愿望。

“慎终追远”的另一重解读,则是一个人要想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南朝皇侃《论语集解义疏》言:“‘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终宜慎也。久远之事,录而不忘,是追远也。”在这里,“终”与“初”相对,是“初始”的另一端“终结”,并不引申指人生命的尽头,而是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终点结果。如果人人都能从担心自己未来的结果出发,而去一步步追寻最初的原因是否正确的话,那么人们的道德自然就会重新回归到纯朴厚重的精神境界上来。“慎终”是指人的修为,有了良好的品行,才能有更高的精神境界。

清明,万物生长至此,皆清净明洁,慎终追远的领悟也更为感恩养育人类的天地自然,感念高尚精神的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