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长哲:珍藏黄继光妈妈回信67年

辽宁日报 2022年04月06日

胡长哲将珍藏67年的黄继光母亲给自己的回信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

黄继光母亲给胡长哲的回信。

胡长哲多希望黄妈妈看到自己的军功章。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蔡晓华 摄

本报记者 黄宝锋 蔡晓华

2021年12月18日,鸭绿江断桥边,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驻足在他曾经出发的地方,遥望远处再无战火硝烟,回首当年却是浴血拼杀。老人是志愿军老战士胡长哲。这天下午,他将自己珍藏了67年的黄继光母亲给自己的回信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他说:他舍不得,但是舍不得也得捐出来……

清晨,阳光轻柔地洒向大地,照射着被薄雾笼罩着的鸭绿江,隔着轻纱朦朦胧胧地晃出点点亮光,一条宽宽长长的墨绿色飘带静静地在眼前流淌。

光影交织间,太阳缓缓升起。远方,原本模糊不清的鸭绿江大桥渐渐露出了清晰的模样:钢身铁骨,巍然屹立;虽饱经风雨,仍雄伟坚强。一如69年前的那一天。

也是这样的天气,也是这样的早晨,1953年3月5日,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6军32师96团军械修理所所长的胡长哲与战友,千千万万的英雄们,星夜兼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这一去,山河万里,一路风霜;这一去,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到朝鲜战场前线那天是从鸭绿江大桥过去的,坐的汽车——苏联嘎斯67,一个个微小的细节,深深地烙在胡长哲的脑海里。这时的他,还不满20岁。

只是,当年的小胡怎么也没想到,从出国作战的这天开始,乃至此后的两万多个日日夜夜,他的名字,会与一位特级英雄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成为一个时代的鲜明记忆,终其余生,似水绵长。

黄妈妈来信了

1933年7月,胡长哲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县,家中排行老九,是最小的一个。都说父母多爱幼儿,然而胡长哲却是在孤儿院长大的——三岁失恃,七岁失怙,哥哥姐姐的生活又十分困难,家中无人照看,只能将他送到南京市孤儿院。

任何带有磨难性质的经历,都是命运对于人们的考验。

父母的早亡,生活的困苦,如同一块沉重的石头,重重地压在了胡长哲羸弱的肩膀上,让他无力去长吁短叹,也没有时间去伤春悲秋。幸运的是,在党和人民的关怀下,胡长哲把儿时的苦难踩在了脚下,将一门心思都放在了学习上。在孤儿院,胡长哲学习很勤奋,考进了南京市钟英中学,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陶行知开办的南京晓庄学校读书。

站在时光的岸上,回望,往事历历在目。胡长哲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当年孤儿院蔡达仁老师赠给他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何况字无百日功。

来自师长的关爱与鼓励,就像一道微光,努力在胡长哲的生命中发光发亮,为幼时的他指引着人生的方向,苦难成了他人生向上的一个个台阶。

读书期间,全国掀起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热潮。虽然岁数尚小,胡长哲还是主动报名参军。“那时候就想,我是人民、是党、是国家给我养大的,一定要报效祖国,一定要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

经过在南京第三炮兵技术学校两年时间的系统学习,胡长哲心愿得偿,到16军32师96团担任军械修理所所长。由于长得矮矮胖胖的,又年岁不大,战友们亲切地称胡长哲为“小所长”,这个别称也陪着他度过了残酷的战争年代。

1953年3月,年轻的胡长哲踏上了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与黄继光母亲邓芳芝的“认亲”,就发生在他出国作战10个月后。

“黄妈妈来信了。”跟着胡长哲的回忆,时间闪回至1954年1月的朝鲜战场。

这是一封特殊的“家书”,原文如下——

“亲爱的长哲孩子,你十一月五日的来信收到了。谢谢你对我的关怀,我近来身体很好,你别挂念吧!孩子!你的信是写得多么亲切啊!你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为人民立功的信心是多么坚定啊!这使我多感动的呀!我怎么不愿意你给我做孩子呢?你给我做孩子我是愿意的,并且是很高兴的,现在让我叫你一声亲爱的孩子—胡长哲吧!你高兴吗?希望你在毛主席和共产党的培养下,争取为人民立功,以使我早日看见第一张喜报,祝你努力前进!你的妈妈邓芳芝。五四年一月二日。”

黄妈妈的回信源于胡长哲的一封去信。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部队前进,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这个像钢铁一样的汉子,最终没能迎来春暖花开,倒在了硝烟弥漫的异国他乡。

黄继光牺牲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展了向英雄学习活动,在国内,胡长哲就认真地学习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1953年入朝后,胡长哲和战友们在坑道里,又重新学习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英雄黄继光牺牲了,他的妈妈心里一定非常难过!”自幼父母双亡的胡长哲联想到失去儿子的母亲的悲痛心情,无法自抑,给黄妈妈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胡长哲向黄妈妈表示——亲爱的黄妈妈,英雄黄继光牺牲了,我愿意做您的儿子,孝顺您,我愿意将第一张立功喜报给您老人家寄去。

“在朝鲜战场写信很困难,由于不知道黄继光母亲的准确地址,收信地址上只写着:英雄黄继光的家乡。没想到,信居然送到了邓芳芝手中。一个月以后,我真的接到黄妈妈的来信。”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耄耋之年的胡长哲仍是开心不已,难掩激动,“收到这封信后,整个坑道都沸腾了,战士们非常高兴,赶快念,赶快念,大家读了一遍又一遍。”

信短情长。这百余字,给了胡长哲直面生死、无畏无惧的力量。尽管战场上环境艰苦,危险如影随形,胡长哲始终将黄妈妈的信视为珍宝,无论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这一带,就是60多年。于他而言,这封信不仅包含着妈妈的牵挂,更是信仰的方向。

一封家书,一生守候

早春二月,地白风寒,东风未起,丹东却已散发着春天的气息。

今年元宵节前,在小女儿的陪伴下,胡长哲与几十位志愿军老战士又一起参加了志愿军红色家庭群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尽管年岁渐高,在梦想与时光的缝隙里,89岁的胡长哲仍不知疲倦地往前走。

缘何?因为心中终有未了的心愿。

“我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把第一份立功喜报寄给黄妈妈。后来拿到喜报时,黄妈妈已经去世了……”尽管过去了几十年,胡长哲还总埋怨自己当年在战场上“不争气”。

怎能忍心责怪胡长哲呢?那时的他正在炮火连天的朝鲜战场,冒着枪林弹雨同敌人作战。

1953年7月,在朝鲜停战前夕,胡长哲接到了任务,带领7台弹药车,向正在三八线附近作战的16军运送弹药。当时我军补给非常困难,加上敌人利用空中优势进行封锁,押送弹药都是夜里行军。“在朝鲜,我们防空组织得很好,每隔几里地,就有一个防空哨,美国飞机一来,前方就打枪。枪声就像烽火台的狼烟一样,一个个传过来。听到之后,我们就赶紧隐蔽起来。”胡长哲说,没料到这次快到三八线附近时,遭到敌人排炮袭击,炮弹疯狂地打过来。

“同志们停车,马上隐蔽!”胡长哲大喊。

朝鲜的公路两边都是大山,众人立刻撤到路边隐蔽起来。正在这时,突然一发炮弹从耳边呼啸而过落在胡长哲身后,“当时我想,这下完了,我们要牺牲在异国他乡了。没想到,等了一会没有响声,炮弹怎么没有爆炸呢?大家好奇地跑到炮弹落下的地方一看,半截在土里头,半截在外头,没有爆炸的炮弹,竟然是一发瞎火炮弹。”

对这次死里逃生的遭遇,乐观的胡长哲后来赋诗一首:

一发瞎火炮弹使我生命延续至今

一个经过生死考验的人

一个距离阎王殿只有半步远

而又跑回来的人

他对人生一定是看得很淡很薄的

他对现实生活一定是非常热爱的

他爱这世上的一草一木

他爱这世上的每一张微笑的面孔

他爱这现实的幸福生活

……

是爱,给了胡长哲无惧生死的勇气,也正是对祖国、对人民、对和平的无限热爱,让胡长哲和战友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那一次,胡长哲和战友们死里逃生,在以后的战斗中,依然危险不断、困难重重。

“我们在朝鲜时候行军是很苦的。白天你不敢走,晚上运送物资的时候才能走汽车,平时部队都是马车装的生活用品,背包啊,晚上行军的时候呢,我们就扶着马车走路。”说着说着,胡长哲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说起来也奇怪,扶着大车走,就会睡着。遇到路上坑洼的,醒了!一看,是炮弹坑或者是炸弹坑或者是汽车坑,然后又继续走,走走,又睡着了,所以晚上行军的时候是边走路边睡觉。”后来胡长哲和小战士们讲在朝鲜战场上走路睡觉,他们都不信。“走路睡觉,实际上是太累了,走路是能睡觉的。”69年后的今天,当胡长哲又说起当年他们是如何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老人笑眯眯的,眼睛里满是光。

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就是在这样艰苦危险的环境中,胡长哲几次死里逃生,遇到困难时,黄妈妈的回信就是他的精神寄托,就是他的精神支柱。

当我们循着胡长哲的目光,把历史的镜头投向那段峥嵘岁月,仍能真切地感受到令人震撼、催人振奋的浩然磅礴英雄之气。

回忆还在继续。

“胡长哲同志在一九八八年工作中,成绩突出,荣立三等功,特此报喜。”1989年1月,工作认真,业务精通的胡长哲获得部队嘉奖,收到了人生第一张喜报。

这是一份迟到的立功喜报——此时的黄妈妈已过世多年。

轻轻抚摸着精心保存的信,轻轻地,轻轻地,仿佛在抚摸妈妈的脸庞一样,那一刻,胡长哲泪流满面。“我跟黄妈妈讲,我愿意将我的第一张立功喜报给你寄去,可惜,黄妈妈走得太早。这封信一直没有寄出去。”

一句承诺,一生守候。

将立功喜报放在黄妈妈的回信后面,怀揣着遗憾和自责,胡长哲更加拼命工作。“努力为人民服务才能不愧对黄妈妈,不愧对英雄黄继光!”

此去经年,多年后的一次午夜梦回,胡长哲心有所感,给黄妈妈写了一首情深意切的诗,“妈妈,亲爱的妈妈,您在哪里啊,儿子想您啊……”

传承,是为了更好地怀念

2021年12月18日,去年冬日里丹东最冷的一天,鸭绿江断桥迎来了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人。驻足,凝视弹孔斑斑的桥身和孤零零地立在鸭绿江中的几座桥墩,老人久久不能自已。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遥望当年曾经浴血拼杀的地方,再无战火硝烟,但许许多多的战友早已长眠异乡;凭吊大桥曾经的模样,回望几十年前战争的残酷,抚今追昔,怎不让这位老人触目伤怀,感慨万千。

老人,是志愿军老战士胡长哲。这天下午,胡长哲将自己珍藏67年的黄继光母亲给自己的回信捐赠给抗美援朝纪念馆,捐赠仪式在鸭绿江断桥上举行。电影《跨过鸭绿江》主创团队、演员代表和山上小学的小小宣讲员们见证了这个温暖的瞬间,也见证着英雄基因的传承。

“这个失去儿子的母亲,把所有的志愿军战士都当成了自己的儿子。”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说,“这封信饱含了黄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深情。”

“我珍藏了67年,舍不得,但是舍不得也得捐出来,让更多人读到黄妈妈这封信,希望它能激励越来越多的后来人,不忘革命先烈、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胡长哲说。

山因脊梁而雄,国因精神而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让英雄的旗帜在丹东这座英雄城市永远飘扬、精神的火炬代代相传,胡长哲一直在尽己之力。他说,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一个志愿军老兵的心声。

“我很幸运地活到现在,和平年代,不要忘记在战争年代牺牲的先烈们,更好地工作,不要辜负他们。”在家里,胡长哲常常跟儿女们这样说。在外面,胡长哲经常积极参加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义务宣讲员的身份讲述在朝鲜战场的亲身经历,讲述志愿军战士的英雄事迹。穷尽微薄之力,让爱国情怀渗透到青少年的血液中,把爱国种子埋进每个奋斗者的心灵深处,哪怕只有一点点,他认为也是值得的。

走得再远,胡长哲都没有忘记来时的路。

“只要身体吃得消,就一直做下去。”忆往昔,舍生忘死,拼战沙场;看今朝,山河无恙,国富民强,老兵胡长哲雄心犹壮。

他的小女儿胡晓丹说:我爸非常执着,一件事不干则已,要干就一定干好。

执着的背后是对家人的太多亏欠。

1956年回国后,胡长哲来到旅大警备区后勤部军械处。6年后,他来到沈阳军区后勤二分部,1970年去了本溪,后来又抽调到沈阳、北京等地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回到丹东。

频繁的工作调动,让胡长哲根本顾不上家。在女儿胡晓丹的印象中,从小到大,爸爸没有参加过一次家长会。“我妈是一个很本分的人,她非常能吃苦。妈妈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不拖你爸后腿,但我知道妈妈特别难。尤其是当年我们还小生病住院的时候,妈妈更是难。我和二哥就差两岁,常常是一块病倒,妈妈一个胳膊抱一个,带着我们去医院,非常难。”

作为革命军人的家属,属实不易。1961年,结婚刚一年的胡长哲、杜淑琴夫妇迎来了第一个孩子。大儿子在大连出生仅3天,还没来得及沉浸在初为人父的喜悦,胡长哲就接到部队命令,奔赴丹东。站在医院的窗前,杜淑琴依依不舍地望着丈夫的背影,胡长哲知道妻子在看着他,但始终没有回头。“回头的话,她更难受了!跟着当兵的,受苦了!”此后,胡长哲和妻子始终两地分居,直到1965年,杜淑琴随军,一家人才得以团聚。

胡长哲有记笔记的习惯,在部队里大家都叫他“活字典”。

好学肯钻研加上从炮校毕业后40多年就搞军械这一项工作,胡长哲的业务能力炉火纯青,曾获得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还在全军后勤会上4次介绍工作经验,在沈阳军区3次介绍经验。在一次防御战中,他用洞库的绳索牵引方法,将3400吨弹药运送到坑道里,保证了弹药安全。

对待工作一丝不苟,毫不含糊,对家里的大事小情,胡长哲可就没有那么上心了。胡长哲说:“在家里我有一个好后援,我的老伴儿非常好,一点也不自私,对我的工作很支持。在部队的时候,一年有七八个月不在家,老伴儿从来没有拖后腿。长时间在外面,把家里的所有事都甩给她,我心里对她也非常愧疚。我们感情非常好,很少闹别扭。现在我有个额外收入,老伴儿胖,眼睛近视,剪脚趾甲比较费劲,我就帮着剪,老伴儿给我小费,一次50元,有时一高兴还给我200元……”

时间,沉淀了真挚的情感,风雨,历练值得珍惜的情缘。身为军人,以身许国,经历过生死、饱尝过离合悲欢的胡长哲,总是习惯先人后己,先国后家。因为,“黄妈妈的回信,一直激励着我刻苦奋斗,为人民立功!”这也是他一直不变的抉择。

1970年到本溪后,部队分配房子,按照级别,胡长哲一家本应住一套三居室的大房子,胡长哲却将这套房子让给了别人,选择了两居室。他对妻子说:他家有四个孩子,咱家三个孩子,他比咱更需要。

女儿说,爸爸天大的事情不放在心上,睡眠质量特别高。

妻子说,老胡睡觉像蜜一样甜。

今年元旦后的一天,胡长哲来到了抗美援朝纪念馆里,在黄继光的雕像前敬了一个长长的军礼,右手久久不肯放下。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70年前,黄继光牺牲了。一代又一代人接过旗帜,还有一代又一代人踔厉奋发。

这盛世,如你所愿!

这传承,生生不息!

图说:

志愿军英雄

自1950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至1953年7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停战,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命名的英雄,被称为志愿军英雄。被志愿军总部授予英雄称号的志愿军英雄、模范和特等功人员共371名,其中荣获特级英雄、特等功臣称号两人——杨根思和黄继光,王海、邱少云等获得一级英雄、特等功臣称号。

杨根思和黄继光等8人还获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