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万脱贫人口年收入破万元的背后

辽宁日报 2022年03月22日

本报记者 胡海林

年收入超过1万元,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起眼,但对于脱贫户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跨越。

省乡村振兴局建档立卡系统监测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1070元,比上一年度增加1422元,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农村居民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这是我省84万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1万元。

除了“两不愁三保障”,脱贫还有个重要的数据指标,即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收入是否超过脱贫线。事实上,2016年,我省贫困人口的退出标准为年收入3247元;到2020年,该标准也仅为4400元。2020年,我省脱贫攻坚收官之后,农村工作的重心向乡村振兴转移,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始终是乡村振兴的基石。

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在巩固84万脱贫人口的脱贫成果上,我省坚持以发展产业和稳就业为重点促脱贫户增收,夯实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基础。

产业铺路 增收有路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增收,关键看产业。对脱贫户而言,同样如此。通过帮扶有发展意愿和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发展产业,在增收的同时,有助于增强其发展信心。

彰武县兴隆山镇赵家村的于雷,因父亲患重症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并负债累累,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帮扶干部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后,经常找他谈心,并送他去学习养牛技术。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于雷从最初养几头牛到现在养了30多头牛。他说:“带着一家人过上了好日子,像是一次重生。”

和于雷有同样经历的,还有盖州市小石棚乡毡帽峪村的杨秉辉。当地通过引导他加入“五小产业”养殖项目,仅用一年就实现脱贫。脱贫后,他坚持绒山羊的自繁自育,同时增加庭院公鸡养殖项目与庭院山羊养殖项目,至2021年年末,他的家庭人均年收入达1.59万元。

去年,我省投入各级财政衔接资金23.4亿元,实施产业帮扶项目2020个,项目覆盖脱贫户和防返贫监测户22.94万户,受益人口达52.15万人。尤其是重点引导推进脱贫户发展庭院经济、“五小产业”,实现了一户多业、多渠道增收。

各地积极拓展脱贫户产业增收见成效。沈阳实施307个到户产业帮扶项目,预计年人均增收1000余元;凌源市投资4300万元,新建6个产业项目和发展到户项目,带动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发展产业大大增强了脱贫地区的发展基础。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茳草村建起13栋高标准草莓温室大棚,发展草莓种植项目,不仅每年为村民带来70余万元的务工收入,也为村集体带来20余万元收益。

稳岗就业 安居乐业

俗话说,“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本措施,在我省各地得到有效落实,尤其是一些工商业下沉乡村,帮助脱贫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西丰县凉泉镇“扶贫车间”里,脱贫户李盼熟练地踩着缝纫机踏板,不到半小时,一件成衣就在她的手上完成了。“每年收入3万多元,挣钱、顾家两不误。”李盼说。在这个“扶贫车间”,像她这样的脱贫户有近20人。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通过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去年,建昌县转移输出劳动力6.8万人,其中脱贫户5373人,并对2061名脱贫劳动力给予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当地还审核认定致富创业带头人40人,实现带动就业254人。

为深化就业帮扶,我省健全脱贫劳动力就业信息数据共享、工作会商、交流对接机制,突出实作培训和以工代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和农村低收入人口拥有一技之长,增强其就业能力。去年,我省实现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16.18万人。

鉴于六成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是因病、因残致贫返贫,我省相关部门在积极推动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时,加大了政策的兜底功能,制定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具体落实措施,先后出台配套政策文件27件,保持了教育、医疗、小额信贷等政策的基本稳定。

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我省脱贫人口的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大增长,但去年的绝对值和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需要各地、各部门加强协作,强化动态监测,因户制宜、综合施策、精准扶持,聚焦产业发展和稳岗就业,确保脱贫户稳定增收,进而持续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