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面团捏出《清明上河图》

辽宁日报 2022年03月18日

面塑《清明上河图》(局部)。

本报记者 杨 竞 文并摄

在沈阳市皇姑区明廉街道赤水社区的启全捏塑艺术馆里,有一幅面塑版《清明上河图》。这幅面塑长达6米,有500多个神态各异的人物、50多个动物,以及众多的船只、建筑等。3月16日,记者见到了面塑版《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者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于启全。于启全正在捏面人,一团、一按、一拨,不过几秒,面团上便出现人物的眉眼。短短十几分钟,一个活灵活现的面人便制作完成了。

沈阳于氏面人制作技艺已有百年历史,于启全是第四代传承人,今年54岁的于启全8岁起就学习面塑。于启全说:“最初只是做着玩,没想到越做越入迷。”

在他的艺术馆中摆满各式面塑作品,如过火盆、二月二龙抬头、三英战吕布、穆桂英挂帅、哪吒闹海、孙悟空等,这些作品都是他早期创作的,以民俗和古书中的人物为创作对象。经过几十年的创作,于启全的面塑作品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创作的面塑作品,也从单个的变成有故事情节的群塑,如《百子图》《民族大团结》都是他的杰作。

谈到《清明上河图》,于启全说,关于《清明上河图》有绘画版,有十字绣版,有3D版,面塑版的《清明上河图》对他来说是一个挑战。其实上世纪90年代于启全就有创作面塑版《清明上河图》的想法,他到处收集资料,还专门制作了缩小版的面塑工具,1996年,他在新华书店买了一幅影印版的《清明上河图》,对画中人物、建筑、动物、树、船等进行仔细研究。

如何把平面人物变成立体人物?《清明上河图》中的人物都是成组出现的,需要准确表达出他们之间的互动,有时一个人物不对劲,一组人物都要重做。为了追求整体性,他在创作时,常常一气呵成,最多的时候一口气制作二十几个人物,连着做了好多遍才满意。

作品中的人物高度大多在2至2.5厘米之间,五官、胡须、发髻甚至表情都清晰可辨。于启全多次受邀带着他的面人作品到韩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小小的面人从曾经的沿街叫卖到如今走上世界舞台,这是作为手艺人的自豪,也是更大的责任。”于启全感慨。

于启全说,传统技艺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如果不能融入当下生活,谈传承就很难。

眼下,他一方面将面塑作品与现代题材相结合,创作了《抗疫》等作品,另一方面将面塑从静态的作品推向动态的表演,进行现场速塑创作。目前,于启全已完成《大渡河》《红船精神》等群塑作品,他表示:“下一步,还要创作更多展现沈阳英雄城市的作品,讲好沈阳故事,展示沈阳的风采。”